作者:丁思月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5-5
选择字号:
于金明:让肿瘤望而生畏的“杀手”

于金明

■丁思月

“你放心,我们有办法,今天晚上你就舒服多了。”在山东省肿瘤医院,一位放疗科医生安慰着病人并目送他离开。十几分钟的问诊,让病人少了许多焦躁。

眼前的医生叫于金明,尽管他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等诸多耀眼头衔,但是作为“站诊院士”,于金明喜欢看病的名声在肿瘤医疗界流传甚广。

作为院士,他带领团队创造性地开展三维适形放疗、立体定向放疗、逆向调强放疗、图像引导放疗等,于2011年当选为中国放疗领域唯一的院士。

作为院长,他把山东省肿瘤医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医院,发展成在肿瘤治疗界响当当的医院。

临床、科研、管理,三手都要抓,三手都要硬。于金明的时间以分秒计算。

“我就愿意看病”

“当院士十几年了,但我就愿意看病。”等待病人的间隙,于金明舒缓身体,站起来说笑。说话间,下一个病人就进来了。

春分刚过,刘文利(化名)从云南来复查。9年前,他被查出肺癌晚期伴有脑转移及淋巴结转移,经过于金明的诊治,现已痊愈,如今精神头很好。

“你创造了奇迹啊。”于金明一眼认出病人。

“是您创造了奇迹。”刘文利含着泪说。

原来,2014年,刘文利就被当地医院判了“死刑”,他不甘心,辗转昆明、北京治疗,病情也未见好转。濒临放弃时,他偶然听说于金明是中国放疗领域最好的医生,便直奔济南。

经过检查、会诊,于金明为他制定了科学详细的治疗方案,每周专门来病房看他两次以上,跟进情况。

刘文利记得,一天,于金明从美国开完学术会议回来,拎着包就冲进病房对他喊:“有更好疗效的药了,就是针对你的病!”

几个月后,刘文利6.9厘米×4.3厘米的肿瘤消失了。

从医数十年,在诊治过的数以万计的癌症病人里,一个从临沂农村来的病患给于金明留下的印象尤其深。

那是一次例行门诊,一对年过六旬的农村夫妇早早挂了“院士号”,从老家赶来请专家最后看一眼。此前,妻子在当地医院查出肺癌晚期,宣告不治。

于金明拿过CT,觉得有点不对劲。他摘下眼镜擦了擦,屏息凝神地观察,忽然说:“不像!我看不像是癌瘤,像结节病,你们看这个边缘……”

学生赶忙凑过来看,半晌,点点头:“嗯,是有点区别。”于金明马上把片子给医院影像科主任黄勇看,同时安排病人穿刺,做病理化验。很快,影像科、病理科先后给出结论:排除癌症晚期,确诊结节病。

新结论让病人泪如雨下,嘴唇颤抖,说话间就要跪下去。回家后,她只用了几十元的药品就完全康复了。

于金明常说,癌症患者只有一次治疗机会,误诊是致命的。2020年3月起,于金明要求,接诊医生要给每个首次住院的病人拿出初步方案,全采用多学科诊疗,并且不额外收取病人费用——这是全国首创,目前已有近10万患者获益。

中国放疗第一人

2011年,于金明获评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放射肿瘤界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的院士——中国放疗从粗放式,走向精确、精准,他是蹚路人。

1983年,于金明从潍坊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山东肿瘤防治研究院时,医院只有两台落后老旧的放射治疗设备,还有脸上、身上涂着红色、蓝色圆圈方框的病人——在人体表面用墨水画着肿瘤的大体方位,再放到机器下照射,疗程不结束,标记就不洗去。

第一次进病房,正赶上医护们在抢救病人。于金明问:病人怎么了?医生说是放射性肺炎。不一会儿,病人去世了,盖上白布推出去。

放射性肺炎还能死人吗?于金明不解。

后来他了解到,这是位乳腺癌患者,此前接受了放疗。放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会不可避免地损伤周围正常组织。粗放式的治疗更是让放疗变成了“放箭”,射线穿透乳房的病灶,严重损伤了她的肺和心脏。

于金明暗下决心,要将放疗做到“精准”——最大限度地杀灭肿瘤,最低限度地损伤周围正常组织。

1988年,于金明赴美留学,学习当时最先进的放疗技术。1992年,他放弃在美的优渥生活、工作条件,回到籍籍无名的山东省肿瘤医院,担任放疗科副主任。彼时,美国医生已经在用CT对肿瘤精准定位,国内同行还在使用传统的X光机圈画肿瘤的大致范围。

如何突破放射治疗的瓶颈?于金明想:一是将放射治疗的靶区画得准;二是对靶区照得准。

从小时候用放大镜照火柴头的游戏中,于金明找到了灵感:聚焦在火柴头上,火柴头的局部温度很高,而周围的温度并不高,想象一下火柴头就是肿瘤,用几束高能量的光聚焦到这个点上,火柴头点燃了,周围的部分安然无恙。这不就是理想的精准照射吗?

他跑到病区里,经过进一步思考完善,提出了利用CT机定位,实施“立体放疗、三维适形放疗”和“切线照射”替代“垂直照射”的新方案。后来,团队又提出“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等新理念、新思路,画准靶区和照准靶区的难题解决了,疗效提高了,对身体的伤害变小了,个别老大夫的观念也慢慢转变。

就这样,中国的肿瘤放疗在于金明团队的努力下步步为营,从常规放疗进入以精准计划、精准定位和精准施照为特征的“精准放疗”时代。

改革操盘手

2001年起,于金明担任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他把整个职业生涯、全部心血,都留在了这家医院。

山东省肿瘤医院地处偏远的郊区,被称为济南的“西伯利亚”,曾是一家典型的“三无”医院——没历史、没文化、没人才。

现在,这里成了国内知名的肿瘤医院,罹患癌症的人们大多没听说过“西伯利亚”的传说,他们远道而来,只因为相信可以见到更专业的医生、得到更规范的诊疗、用上更先进的技术。

近几年,该院还在国家及山东省、济南市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质子中心,引进了全球最先进、可靠的肿瘤放射治疗新技术。

2019年10月,山东省肿瘤医院拿到全国第一批质子设备配置证。2022年7月,该院质子治疗系统启动了临床试验,并已于近期完成试验,很快将投入临床应用。

近些年,于金明在人才引进方面下大力气,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广揽人才,吸引了多位“国家队”和省内的学科带头人加入,还设置了儿童肿瘤科、淋巴血液科和少见肿瘤科等新专业,填补了山东省内某些学科的空白。

这与于金明对医院的定位有关,他希望“做精做细做强”,而非一味扩张。

于金明是农民的儿子,小时候割过草、喂过猪、种过田,在社办企业上过班。对家境贫寒的患者,他抱有极大的同理心。

几年前,于金明与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对特别贫困的患者,可酌情减免医疗费用。各病区都有一种方便价廉的“便民病房”,针对不同经济承受能力,开设“肿瘤治疗超市”,让患者自主选择价格明显不同的、同类的进口或国产药品。

于金明告诉记者,离开病人就像鱼离开水,对医生来说,忙不可怕,没人找你看病才是悲哀。在当选院士十几年后,65岁的他仍然在诊疗一线,有人叫他“站诊院士”。

这位医生、院士、院长的微信昵称,叫“草根于金明”。

《医学科学报》 (2023-05-05 第6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