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今年3月24日是第28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主题为“你我共同努力,终结结核流行”。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以肺结核最常见,除肺外还可累及淋巴结、泌尿生殖系统、肠道、肝脏、骨关节和皮肤等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
据统计,2021年,大约1/4的全球人口感染了结核菌,但并未发病;约1000万人患有结核病;约160万人死于结核病。《2022年结核病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新发耐多药和利福平耐药肺结核病例45万例,而其治疗成功率仅为60%,病死率达16%。我国是耐多药和利福平耐药肺结核高负担国家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4年提出终止结核病策略(end TB strategy),即在2015年的基础上,到2035年实现结核病死亡率下降95%、发病率下降90%,不再因结核病对家庭造成灾难性支出。然而,“十三五”终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普通肺结核患者家庭灾难性支出的比例为51.3%,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高达95%,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目标相去甚远。
本期编辑部围绕结核病防控现状、耐药肺结核治疗方式、结核病立法以及卡介苗等相关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以期进一步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早日实现“终止结核病”的目标。
(详见3~6版)
《医学科学报》 (2023-03-24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