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
◎丁思月
我国呼吸慢病管理历史悠久。自20世纪70年代初,医疗界开始加强对慢性支气管炎及肺心病的防治;自20世纪80年代初,哮喘被医疗界所关注。但那时,在呼吸领域疾病认知、诊疗方式上仍存在不足。改变慢阻肺及哮喘等主要慢性呼吸疾病的诊疗现状,加强规范化诊治,一直是我国学者努力的方向。
“经过四五十年的工作,我们在慢病呼吸疾病防治方面已经打下很好的基础,但是除了规范化诊治,还应将慢病呼吸疾病防治战略前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以哮喘防治为例,描绘了他多年以来的一个梦想。
对哮喘的认识不完善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组织17个国家的数十名专家共同制定哮喘管理和预防的全球策略。1995年2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在全球正式公布。钟南山回顾这40年来我国对哮喘的认识、防治以及控制水平,感叹“有很大的变化”。
而在哮喘类型的认知方面,自1979年美国麻省总院学者理查德·欧文提出咳嗽变异性哮喘;1992年,钟南山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隐匿性哮喘概念;2013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沈华浩研究团队发现了胸闷变异性哮喘。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和我的老朋友们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对哮喘及哮喘不同症状的认识增加了很多。”但是,在钟南山看来,这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工作”,目前为止还缺少全国的流行病学统计。
去年8月,中国哮喘患者在线登记数据库系统建设项目第二期在广州启动。“通过基于哮喘标准病历的全国哮喘患者登记平台的建立,以及哮喘单病种数据收集和数据库共享,积极推动哮喘临床诊治规范的制定,从而提升中国哮喘的诊疗水平和科研水平。”他希望通过第二期研究的开展,总结出中国哮喘患者的诊治现状,找出中国哮喘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哮喘早期干预提供新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国内哮喘领域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为我国相关卫生和医保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惠及更多的中国哮喘患者。
需要更多临床治愈患者
“我的愿望是在哮喘发作早期时立即给予积极的干预和治疗。在国外这个问题没有答案。”钟南山回忆前两年与加拿大同行曾探讨,早期出现哮喘症状怎么办。他建议一旦发现早期症状,就采取治疗手段,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支气管舒张剂,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有可能实现临床治愈。
“因为早期阶段炎症不严重,较容易控制,完全可以预防疾病加重。哮喘早期治疗的效果比慢阻肺更明确,如同控制高血压后不会发生脑血管意外、控制高脂血症不会发展为心梗一样。早期积极干预和治疗,可以避免患者疾病加重、减轻疾病带来的个人和社会负担。我希望哮喘也走这条路——除了防治规范化,还要将防治战略前移。现在全世界都没有这么做,我希望走出中国特色之路,实现哮喘防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这也是钟南山的临床经验。“我有几名患者令人出乎意料,到现在八九十岁了,观察了二三十年,本来很严重,已经无法走路,后来经过积极治疗,住院情况改善了,药也慢慢减了。他们每天用一点药但是没有症状,一直维持到现在,还可以每天游泳,可以说是临床治愈了。”钟南山说,“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临床治愈者,这应该成为中国一个很重要的理念。”
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得益于空气污染的明显改善和控烟的效果,当前我国呼吸慢病如慢阻肺和肺癌的危险因素得到极大改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进步。
近年来广东致力于各种疾病的早防早治,较为突出的首先是慢阻肺防治。钟南山团队基于临床试验结果,明确主张对确诊的早期慢阻肺患者进行持续性的药物干预。这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挽救其肺功能,减少疾病的急性加重,延缓肺功能下降速率,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是肺癌早期防治。肺癌也是慢性呼吸疾病,位居全国恶性肿瘤发病首位,不管男性女性,都要进行早筛早查。
在哮喘诊治方面,钟南山认为还远远不够。影响哮喘的危险因素很多,空气污染中的PM2.5、螨虫、汽车尾气等都会引发哮喘。而根据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委员会定义的哮喘控制水平分级,我国城区哮喘总体控制率为28.5%,21%的患者未得到有效控制,边远地区和基层医院的哮喘控制率更低。
“说明在哮喘诊治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钟南山感慨,从社会角度看,一般老百姓不会把呼吸慢病当成癌症那么惧怕,只觉得对生活、学习和工作有影响。但是,健康生活是中国现在追求的目标,健康中国行动提出要推动“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所以需要全社会、医疗界给予足够重视。
钟南山指出,社会和政府要提升对呼吸慢病的重视程度,并从各方面给予支持。尽管医保中已纳入部分呼吸慢病治疗药物,但是还很有限。而要让政府足够重视,还需要医疗工作者开展更多调查研究,并以实际调查结果为政府提供制定政策的科学依据。“我深信通过早期干预,哮喘是绝对可以克服的。”钟南山说,这是他的愿望和梦想。
《医学科学报》 (2023-03-10 第2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