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廖洋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2-24
选择字号:
我国汉族人群心肌病基因获重评估

 

◎本报记者 廖洋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教授汪道文团队在《心血管衰老杂志》发表封面文章《中国汉族人群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相关基因的重评估》。该研究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对500余个心肌病相关基因分析,明确了经典致病基因TTN在扩张型心肌病以及MYBPC3和MYH7在肥厚型心肌病中的致病作用。团队建立CardioExomes网站,辅助科学研究及遗传诊断。

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是导致心力衰竭的常见遗传病。据报道,ClinGen数据库认定的明确致病基因外,仍有百余个基因与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相关,这些基因大多来自病例报告和小型家系研究,缺乏大规模人群队列的证据,尤其是中国汉族人群。因此,遗传咨询过程中往往难以对这些基因做出明确解释。

汪道文团队通过对1059例扩张型心肌病、1176例肥厚型心肌病和514例健康对照人群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500余个心肌病相关基因再分析。首先筛选出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小于0.001的罕见变异,将其分为罕见截短变异和罕见错义变异,又将罕见截短变异分为罕见移码变异、罕见无义变异和罕见剪接位点变异,最后对上述罕见变异进行基于基因的关联分析。

该研究分别描绘了罕见截短变异以及罕见错义变异在各队列人群中的遗传图谱,并对比了经典致病基因TTN的罕见截短变异在各队列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最后,通过基于基因的关联分析,明确了TTN、MYBPC3和MYH7分别在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中的相关性,进一步筛选出多个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的关联基因。

基于该研究的人群数据,汪道文团队认为,未来研究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构建新基因和新突变的动物模型,完善动物表型,进一步探索新基因的致病机制,为遗传诊断和新药研发提供新方向。二是基于该研究建立的数据共享网站,为遗传咨询提供参比数据集,用于提高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在中国汉族人群的诊断敏感性。

相关论文信息:

http://dx.doi.org/10.20517/jca.2022.44

《医学科学报》 (2023-02-24 第6版 国内)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