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瑞静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2-3
选择字号:
黎介寿:世界上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

 

黎介寿

◎杨瑞静

1月31日,东部战区总医院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普通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东部战区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小行星“黎介寿星”被命名人黎介寿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30日18时59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8岁。

黎介寿曾以4年多与猪“相依为命”的坚守,换来小肠移植这个世界性难题的攻克。在“九曲回肠”的世界里,黎介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亚洲第一”“世界第一”,成为我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加速康复外科和损伤控制性外科等技术与理念的倡导者。

患者托付的是生命我们研究就是要拼命

黎介寿从医70年,用精湛医术、高尚医德和仁爱之心,为患者消除痛苦、送去健康。“只要病人还有一口气,做医生的就不能轻易放弃。”黎介寿视拯救生命高于一切,只要病人有1%的希望,他就尽100%的努力。他先后做手术21000多台,收到患者和亲属赠送的表扬信和锦旗14000多件。他先后带教了350余名硕士、博士、博士后,都成长为我国普通外科领域的佼佼者,为我国医学事业集聚了一批优秀人才。他创建的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军队和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是国家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全军胃肠外科重点实验室。2011年,黎介寿倾注一生心血主持攻关的“肠功能障碍的治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作为“全世界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黎介寿从肠缺血、肠外瘘开始,继而到短肠综合征、肠移植、肠黏膜干细胞移植这样一个主轴,逐渐衍生出29个课题,为患者撑起一把繁茂的生命保护伞。“科学研究不是今天做茶壶,明天做茶杯。”黎介寿不止一次地告诉学生,要想在医学研究上有所突破,“虚头巴脑”不行,需要务实的品质——患者需要便是最好的方向,认准了就要坚定地做下去,这样才会有收获。

年近花甲的黎介寿横下一条心,把铺盖搬进动物实验房——猪圈,开刀、观察,不间断记录和分析动物实验的每个数据。实验房内到处散发着刺鼻的粪便味道。黎介寿和学生们夏天挥舞着蒲扇,为猪驱虫消暑,冬天拎着煤炉,为猪生火取暖,学生们心疼地称他为“猪爷爷”。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4年多时间。

1992年2月14日,黎介寿终于在亚洲首次取得了猪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成功。这位68岁的“猪爷爷”终于结束了1900多个与猪相伴的日子。1994年3月12日,一段250厘米长的小肠被成功移植到患者杜新平的腹腔内。黎介寿打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纪录,使我国器官移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黎介寿的“肠营养支持疗法”广泛应用于短肠综合征、重症胰腺炎等疾病的治疗,且治愈率高达96%,居全球之首,数万名患者从中受益。“不敢否定前人和传统,亦步亦趋、墨守成规、迷信权威,永远也走不出新路来。”黎介寿坚持自己的想法,要实现医学发展的突破,就要有突破禁区的勇气,破旧立新、开创先河。

良心是医德的底线多从患者角度去想想

医学就是人学,医生首先要有医德。在黎介寿的眼里,只有病情,容不下那些“关系”“背景”等俗气的东西,无论患者是高官还是百姓、将军还是士兵,他都一视同仁,关怀备至。2012年12月,黎介寿为16岁女孩小何做手术。每排便一次,黎介寿都会嘱咐大家注意保密。连续10多次移植排便,小何只知道自己在洗肠。一个保密约定,保护了一个花季少女的自尊,更感动了身边人。小何的母亲感激涕零:“遇到这么细心、用心的好大夫,真是娃的福分!”“你把患者放在什么位置上,就决定你能为患者做多少事!”黎介寿始终为患者着想,给患者以尊严。

看到护士为固定鼻腔内的管子,在患者脸上贴满胶布,他当即要求改进;为防止重症患者术后无意识乱动,他几经揣摩发明了人性化“约束带”;为减少肠营养患者奔波之苦,他在国内率先开出了“家庭营养访视车”;为让陪护的亲属有个歇脚打盹的地方,他让人打开会议室……

黎介寿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得知个别医生收受患者红包,黎介寿深恶痛绝:“我看到有的患者为了看病连住的房子都卖掉了,如果医生还要收他们的礼,良心上怎么过得去?”有一次,黎介寿应邀到外地会诊,院方给了一笔数目不小的会诊费,黎介寿一把推开:“我是来给患者解决病痛的,不是来挣钱的!”一位多年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康复后,执意要送条金项链表达谢意,遭到拒绝后,就将金项链悄悄放在黎介寿的办公桌上,返回了老家。黎介寿立即查明患者家庭住址,派人专程退还。

送回金项链,黎介寿却接受了在他手中起死回生的农村妇女马秀兰亲手绣的鞋垫,上面是一对燃烧的红烛。他说,垫上它,会时刻记起患者那份朴实的情感,脚底板就会踏实,在手术台前才站得稳。没有医德的医生是可怕的,没有情感的医学是苍白的。黎介寿常告诫学生,冷漠对患者的伤害,有时比病情本身更具杀伤力。

一生大爱,一生攀登

耄耋之年的黎介寿,仍然是那个清正自律、谦虚儒雅的老人。

这是黎介寿的一日作息:每天5:30起床,7:00出门,7:20后到医院,中午午休半小时到45分钟,18:00下班,19:30至22:00网上学习。

这是黎介寿的午餐:每天早上由保姆提前做好,自己带到办公室,一荤一素一饭,中午自己放在微波炉里热一热吃。

这是黎介寿午休睡的床:一张旧躺椅。躺了几十年,这张椅又旧又破。多年前,总护士长彭南海从黎介寿不大的办公室里隔出一小间,铺了一张床让他午休,但他还是喜欢这张旧躺椅。他解释说:“虽然破点旧点,但躺得踏实、睡得安稳,这样就可以了!”

这是黎介寿一直坚持的好习惯:自己的电脑包自己拎,自己上课的课件自己做,自己参加学术交流的讲稿先要在科里试讲,自己写的重要文章先请大家修改。

这是黎介寿一直坚持的自我评价:在一次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上,世界著名外科专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德瑞克曾经真诚地对黎介寿说,您是“世界上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黎介寿谦虚地回答:做的时间长,不代表做的就好,你们夸赞我,我更不能歇脚。小肠有3~6米,整个吸收的面铺展开来有一个网球场那么大,我们解决的只是些表层的问题,我还需要努力,争取干出点名堂来。

离休后的黎介寿,依然心系医院建设发展。他坚持每周参加科室的专家会诊,带着年轻医生到病房巡视。在家看书学习的同时,他一直帮助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学生成长进步是他最开心的事情。

黎介寿一生大爱,一生攀登,一生厚德,一生为梯。在人类肠道疾病的“神秘王国”,他穷尽一生心血,不懈攀登科研高峰,成为“世界上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

《医学科学报》 (2023-02-03 第7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