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思月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2-22
选择字号:
重症之后,如何避免比死亡更糟糕的命运

 

《重症之后》,[加]丹妮拉·拉玛斯著,王新宇、王索娅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定价:79.9元

◎丁思月

生老病死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特别是病和死,总会让人们感到无能为力,身边的人陷入这种痛苦之中尤为无力。

对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医学训练的普通公众而言,平时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一旦遭遇危重症,就寄希望于现代医疗技术,但这其中最大的盲点就是对恢复境遇的过高期许,把救治看作敲击键盘上的“回车键”。

然而事实是,从ICU里出来可能意味着康复,也可能意味着“平复”,还可能意味着“残复”。在这种认知偏差背后作祟的是“康复乌托邦”意识,认为药(术)到病除。无疑,现代医学尊崇“战争模型”,瞄准靶点,精准、高效发力,毒副作用均在受控范围。但遭遇危重症时,患者病情十分凶险,救治的窄门狭巷里依然可能出现正邪两败俱伤的结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ICU大多遵从“替代模型”,以人工器官和支持手段(如体外膜肺氧合、人工肝、人工肾、肠外营养等)替代受损的器官工作,让它们得以喘息,维持生理功能,以度过危险期。这一治疗策略很奏效,短暂失能、失控的器官在休养生息之后会获得新的生机,但风险也无处不在。

《重症之后》是一本让读者深入了解危重症救治、反思技术发展的医学人文经典之作。本书作者丹妮拉·拉玛斯以克制的笔触,深度记录了危重症治疗鲜为人知的一面——离开ICU并不代表一切好转,先进的医疗技术虽然救活了患者,但也造成了生死之间的复杂境况。其中,无论医护人员还是患者及其家属,都时常面对窘迫与希望并存的选择。

本书特别聚焦于现代医学所带来的救赎与困境,以及危重症治疗的微妙之处。作者在客观记录医生救死扶伤的同时,也深刻反思了先进医疗技术的局限与伤害,提出了足以引起广泛讨论的命题——重症之后,如何避免比死亡更糟糕的命运?人的一生能抵抗多少次重症的打击?由重症开启的“风烛残年”模式究竟有多沉重?她进一步思考:“由健康过渡到疾苦,再下滑到‘苟延残喘’的境遇时,身心如何适应?”

这本书会帮助读者从另一面认识现代医疗与医学技术,提升人们的“医商”,更新人们的生死观,科学认识危重症治疗与后期康复。读完这本书,会更加理解治疗的意义与价值以及现代医学技术的可能与局限。了解生命的脆弱和医疗的边界,才能更好地珍惜活着的每一天。

《医学科学报》 (2023-12-22 第12版 人文)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