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思月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2-22
选择字号:
失温症!高海拔地区震后须格外警惕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丁思月

甘肃积石山县海拔1735米至4309米,县城海拔2300米左右。过去三年,该地区12月下旬平均气温为-7.6℃,最低气温为-17.9℃。

因此,对于积石山地震救援工作而言,不容忽视的是高海拔地区的低温。震区未来天气如何?低温将持续多久?避难时如何保暖?出现失温怎么办?

负责此次地震社会应急救援协调工作的甘肃厚天灾害救援中心分队长汪多表示,根据以往救援经验分析,此次救援最大的难度在于当地的低温天气。西北冬季温差大,目前最低温在零下十几度,被困人员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加上地震发生在凌晨,很多人来不及躲避,一夜过去情况很难预料”。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曹宝平介绍,失温症又称低体温症,指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0℃时的现象,而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37℃。失温症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最常见的原因是暴露在极低温的环境中;另外一个原因是处于任何一种抑制体内产热机制或增加失温速度的情况下。

失温症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期。

第一期,轻度失温。体温降至32℃~35℃。在这一阶段,人体会颤抖、双手麻木、无法完成复杂动作;远端肢体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呼吸快而浅;皮肤上出现“鸡皮疙瘩”,这是尝试使毛发竖立起来形成隔热层的机体反应。失温者可能感觉疲劳和腹部疼痛、视物困难,有尿多的反常表现。有时候失温者反而有温暖的感觉,但事实上这是失温症发展到第二期的信号。一种测试病情向第二期发展程度的方法是病人能否使拇指和小指接触,如果不能,这就是肌肉停止工作的第一阶段。

第二期,中度失温。体温降至28℃~32℃。肌肉不协调更明显,人的行动更迟缓、困难,伴有步伐不稳、方向感混乱。浅层皮肤血管继续收缩,以保持重要器官的温度。失温者面色苍白,唇、耳、手指和脚趾的颜色可能变蓝,出现反常脱衣现象,这是身体自身调节机制失衡,原来始终收缩的周围血管扩张导致短暂“热起来”的错觉。

第三期,重度失温。体温降至28℃以下。肌肉颤抖通常已停止。说话困难、思维迟钝。暴露的皮肤变蓝,肌肉协调能力几乎完全丧失,不能行走,甚至昏迷。脉搏和呼吸显著减慢,可能发生心率过快或心房纤维性颤动,最终导致心肺衰竭。

那么,针对失温问题,该如何处理呢?曹宝平给出了几种方法。

第一,去除导致失温的原因。遭遇失温时最关键的是去除导致失温的原因,其次根据失温的不同阶段做不同处理。“因为失温跟温度、湿度、风力都有关。所以应该尽快进入避风避雨场所,换上干燥衣物。有条件时保温转运至专业医疗救治场所。”

第二,分级复温,循序渐进。复温的处理要遵循分级、温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专业的施救反而可能加重对身体的危害。

若为轻度失温,应将失温者转移到避风、避雨的安全地带,将人体与地面隔绝开来,更换干燥衣物。要避免对周围的肌肉(如手足)按摩,因为外周低温的血液回到内脏会带来更多伤害。可以烤火取暖,或者利用加热毯和室温加热,室温推荐在28℃。

若为中度及重度失温,需要对躯体核心区加热复苏,可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区给予保温袋加热,如在医疗场所可用温热的等渗液体进行腹腔冲洗。在缺少这些条件时,应尝试可能的其他复温方法,同时尽快实施转运。现场救援主要是做好身体的包裹,用轻柔的手法进行担架转运。

“不要给中重度的失温者进行四肢加热或者喂热水,因为大量低温血液回到循环中,会带来低血压和温度的进一步降低,增加失温者死亡的风险。”曹宝平强调。

他还指出,不要轻易放弃对失温者的抢救。“中重度失温对身体组织,尤其是大脑神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失温者可能会出现类似‘假死’的状态,如瞳孔放大、没有痛觉、心率和呼吸减慢,但实际上人还活着。只有当失温者的体温接近正常,仍没有生命体征的才可宣告死亡。”

《医学科学报》 (2023-12-22 第5版 封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