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思月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1-24
选择字号:
韩德民:让更多人告别“无声世界”

韩德民

◎丁思月

他,曾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掌门人”12年,励精图治引领医院走上高速发展之路;他,曾兼任北京市抗击“非典”医疗救治总指挥,运筹帷幄指挥那场载入史册的防治“战役”;他,曾组织和推动“光明行”“启聪行动”等公益活动,荣获联合国“南南-人道主义精神奖”……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

为患者“搏一次”

有人说,医学是肉体,哲学是思想。“哲学应当从医学开始,而医学最终应该归隐于哲学。”同时具有医学与医学哲学教育背景的韩德民把对病人的关爱融入到不断创新的学术理念和医疗技术中。

20多年前,传统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手术常会出现并发症——喝水呛水、吃菜呛菜。因为医生会将患者的大部分软腭和悬雍垂切掉,患者在术后就容易出现误吸、误咽的情况,还会诱发开放性鼻音、鼻漏气,说话声音也异常。在经过反复实践和思考之后,韩德民在手术中保留了软腭,术后悬雍垂可以随着肌肉运动,逐步恢复功能。这不仅保证了治疗效果,也使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患者呛水、呛菜的情况消失了,说话的声音也有了抑扬顿挫。

韩德民开创的新术式远远不止这一项。有一次,医院来了一名鼻颅底水泥射枪钉异物患者。以往的手术需要在鼻子侧面动刀,异物倒是可以取出来,但脸上会留下难看的疤痕。韩德民在国外学习期间曾做过鼻内镜手术,但当时属国内罕见,最终他决定为这个年轻的患者“搏一次”。

随着手术的成功,鼻内镜技术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迅速推广开,不用开颅开刀,只需从鼻孔、耳道或者口腔进入,上至颅底,下到咽喉、食管的许多病症就可迎刃而解。随后,这项技术被推广到了全国。

在4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韩德民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工作,成功在国内外推广。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术前疗效预测及评估、外科手术方式改良、手术风险防范、并发症预防和相关内科疾病的综合治疗等方面,韩德民带领课题组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他主持制定了我国的 OSAHS诊疗指南,首次提出腭帆间隙的解剖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保留软腭基本生理功能的新术式;他完成此术式手术2887例,无一例发生窒息和腭咽关闭不全等并发症,手术疗效提高了28.1%,目前已推广至25个省份的60余家医院。这项创新手术,在国际睡眠疾病治疗学权威专著 Sleep apnea and snoring:surgical and non- surgical therapy中作为独立章节介绍,主编 Michael Friedman教授用韩德民的姓氏,将这种新术式命名为Han-UPPP(H-UPPP)。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王存玉评述“鼻腔扩容术将影响鼻科学进步几十年”。

从治聋到防聋

抗梦雯,出生后就被确诊为双耳失聪。伤心的父母为她取名“梦雯”,期望她在梦中能够听见(闻)声音。一天,小梦雯坐到了韩德民的诊台前。韩德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治疗方案——植入人工耳蜗。小梦雯的父母很纠结,因为在当时,国内还没有儿童植入人工耳蜗获得成功的案例。韩德民百般解释,小梦雯的父母还是顾虑重重,直到韩德民决定和他们签一份“责任状”,内容只有四个字——“确保成功”。

见到韩德民签下“确保成功”的承诺,小梦雯的父母终于同意手术。

1997年3月,韩德民主刀完成了中国大陆第一台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后三周,人工耳蜗开机调试。出生后一直生活在寂静之中的抗梦雯,被耳蜗里传来的声音吓得不知所措,哇哇大哭……

术后,她开始艰难康复。第一年说的话,只有妈妈能听懂;第二年说的话,别人勉强听得懂;第三年,她开始上小学,但需要父母陪读;第五年,她可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还参加了书画比赛。如今,抗梦雯已是加拿大一家咖啡店的主管,率领着一支10多人的团队。听与说,于她而言,就像空气一样,无需感觉,一直都在。

抗梦雯之后,人工耳蜗技术逐渐在我国推广开,越来越多的听障儿童告别了无声世界。

“再好的治疗,也是被动的。能不能让更多的孩子避免失聪?”韩德民思考着。他期待这一次“攻关”,能将“被动治疗”变成“主动预防”。

攻克这一难题,仅靠医生是不够的。韩德民找到了清华大学教授、生物芯片专家程京。2009年,程京带领的团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只需要一滴新生儿的足跟血,就能明确检测出新生儿是否携带有先天性耳聋、迟发性耳聋和药物性耳聋的遗传性耳聋基因,为此后预防迟发性耳聋、药物致聋,以及人工耳蜗植入提供科学依据。

2012年,韩德民、程京的愿望实现了——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北京市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对全市所有新生儿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韩德民是筛查项目技术总负责人,牵头制定了所有技术标准、流程、培训手册,负责北京6家听力筛查中心的技术指导。

目前,开始于北京的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已在全国推广。成都、郑州、长春、南通、长治等地向北京学习,将耳聋基因筛查列入当地民生工程,数百万新生儿因此受益。

“华佗工程”为百姓祛病除疾

当过医生、做过管理,站在院士的平台上,韩德民开始思考,如何从以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进行新的探索。

“华佗工程”是新探索的重要载体之一。韩德民说,“华佗工程”旨在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和医学人工智能,推动国家优质医疗资源面向基层、农村,促进建立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其中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是全国第一个“华佗工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示范基地。据了解,“华佗工程”在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实施两年来,通过将成熟技术输送到县医院,该院在短短两年内就达到了重庆市中心医院水平。患者可以在当地解决医疗救治问题,而不用千里迢迢进省城、进京城。

建立新的医疗模式,人工智能要贯穿其中。以睡眠监测为例,以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要到医院监测。除了预约、排队,还要在医院陌生的环境中睡觉,而这需要适应。“开发可穿戴睡眠监测设备,患者在家里就可以进行睡眠监测。”韩德民说,数据传送到“云”系统,几秒钟就可以分析好。通过临床与科研的结合,人工智能管理模式将应用在更多学科中,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韩德民曾表示,“不整体提高农村基层医疗健康服务水平,健康中国的发展理念就形同虚设”。自2016年以来,“华佗工程”已组织全国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慈善义诊、公益讲座、疾病筛查、技术下沉、手术示教等活动上千场,足迹遍布全国数十个城市。“华佗工程”学科帮扶体系在全国已设有1个省级中心、10个市级培训中心和92个学科基地,覆盖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眼科、生殖医学、血液科、神经外科和妇儿保健等多个学科。

“德厚于民,德益于民”,这个名字,凝聚着父母对韩德民的希冀。如今,他要把华佗“悬壶济世,走街串户为黎民百姓祛病除疾”的精神传承下去,培养一大批“当代华佗”,也要把成熟的技术带到基层,让基层民众共享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医学进步,描摹健康中国的美好画卷。

《医学科学报》 (2023-11-24 第8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