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9-23
选择字号:
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尔丹:
健康科技发展离不开原始创新

 

在全球健康科技蓬勃发展和我国高度重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健康科技创新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健康促进与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健康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管理的保障。

我国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工作。2020年,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制定并印发了《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方案》提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国际竞争向基础研究竞争前移,科学探索不断向宏观扩展、向微观深入,交叉融合汇集不断加速,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重大科学突破,有望催生新的重大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产生颠覆性技术。所以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取得重大开放性的原始创新成果,才能抢占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科学哲学家提出了研究范式转移的概念。科学研究分为两类,一是常规科学中的创新性研究,即在现有研究范式之下对已有研究的补充和发展,推动科学的累积性渐进,即“从1到N”的累积性研究;二是导致科学革命的创新性研究,通常是对原有研究范式的颠覆,属于“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具有革命性的科学突破,促成了科学革命的发生。

曾有学者对Science 1999年到2012年这13年间十大科学突破的335篇文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大多数科学突破都属于问题驱动且与已有研究相符的渐进性研究,即“从1到N”的研究;而发生范式转移的创新突破性的研究、“从0到1”的研究很少见,从科学的门类来分,主要为生物学、医学、物理学,从研究类型来分,以基础研究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医学的知识积累和核心技术积累仍显不足,我国在生物医学和医学领域的知识积累与美国和欧盟等国还有一定差距。根据统计的Nature科技论文总量,2016年中国开始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05年,中国的工程学论文数量也超过了美国;2007年开始,中国论文数量超过欧盟的总和成为世界第一,其中工程学贡献最多,但中国的生物学和医学论文数则与美国和欧盟总和的数量还有一定的差距。

当然,从2015年到2016年的趋势看,上述差距在逐渐缩小。根据国际经验,从实验室基础研究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的转化,时间大约需要15年到20年,而知识积累是关键核心技术与重大创新产品的基础,知识积累不足会对与人民健康密切相关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的保障造成不良影响。

不同国家科技强国的路径不同。从“需求引致科技创新路径”“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供给路径”两个维度来看,德国、日本是核心技术供给导向;英国是基础研究供给导向;美国是基础研究核心技术供给导向和需求引领的科技创新导向两条路径;而印度是需求引致的科技创新路径,但是忽略了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供给的构建。我国正处在从科技创新大国向科技创新强国转变的阶段,针对现有的科技创新能力,应该采取介于需求引致的科技创新路径与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供给路径之间的路径,设计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创新强国路径。

突破性创新和原始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规划性,研发投入和需求的平衡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健康科技创新链条长、风险高、投入大。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重视创新文化,弱化短期评估,重视长期评估;重视长期稳定的投入与竞争性资助的平衡,重视数据推动;重视创新和应用的协同和平衡;兼顾大小团队资助规模,加强学科交叉。

《医学科学报》 (2022-09-23 第5版 封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