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晓明 曲鸣明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9-16
选择字号:
弘扬科学家精神
陈薇:热爱是创新之源

 

陈薇(1966年2月— ),生物安全专家,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长。在炭疽、埃博拉、新冠等生物防御应急疫苗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研发体系建设和重大品种创制及转化应用等方面做出引领性贡献。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20年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有这样一位科学家,在“非典”肆虐的2003年,带领团队在最短时间内验证了“重组人干扰素ω”的有效性;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期间,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深入灾区救援防疫,并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期间出色完成安保任务;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肆虐,她带着团队自主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病毒疫苗走进非洲,为疫区的无数生命打开希望之门;2020年,在武汉人民苦难深重的时刻,她挺进武汉,测核酸、研疫苗、战新冠,与武汉人民并肩作战……

她就是陈薇院士,在生物安全战场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她都舍身请命、冲锋在前,用创新和奋斗为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是怎样的磅礴力量支撑她完成一个又一个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取得一系列让国人为之赞叹、世界为之瞩目、历史为之铭记的科研成就呢?她的回答只有两个字:热爱。她说:“除了热爱,我找不到其他理由。”

一句热爱,诠释了她在科研创新道路上所有的迎难而上、负重前行。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十年磨就创新利剑

20世纪90年代,陈薇从前辈手中接棒,领衔炭疽防控并传承创新。她率先解析炭疽保护性抗原的关键中和表位,发明重组分泌蛋白高效表达系统,最终成功研发了我国首个战略储备重组疫苗——基因工程炭疽疫苗,填补了我军生物防御疫苗研究近30年的历史空白。

在十几年的探索过程中,陈薇积累掌握了研发基因工程疫苗的多种路径,但她并未止步于眼前骄人的成果,而是迅速瞄准了下一个目标——做埃博拉疫苗。

2004年,在陈薇开始关注埃博拉病毒时,几乎没有人知道埃博拉是什么;2006年,当陈薇为课题“重组埃博拉疫苗的研究”申请国家863计划支持时,面对的大多是质疑与不解;2014年,埃博拉疫情暴发并成为世界的焦点,此时,陈薇团队已经为疫苗的成功研发打下了10年的坚实基础。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陈薇如是说。她以埃博拉作为研究方向,不是盲目选择,而是通过重重筛查、缜密研究,用数据和事实与病毒对弈。陈薇落子无悔,她知道面对的是一个“生死局”——埃博拉随时可能暴发,而她,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准备好,堵住它进入中国的道路。

“她怎么运气那么好?”有些人不解地发问。然而,又有谁看到实验室里10年的不分寒暑夜不成寐,又有谁看到一摞摞厚厚的实验报告和那盏深夜与星光相伴的灯……

“我做基因工程炭疽疫苗做了10年,做重组埃博拉疫苗又是10年。”陈薇平静地说。

多数人只看到耀眼的成果,却看不到成果背后坚守的寂寞。在一个接一个的10年里,陈薇和她的团队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以朴素而坚毅的姿态,在一次次实践中朝着生物安全的至高信仰跋涉。

10年的时间,陈薇和她的团队尝试了研发疫苗的多种路线,积累了关键技术。这样就能在面对陌生病毒时迅速应对。创新的关键意义不正在于此吗?积累科研经验、掌握先进技术、开拓科研空间,为每一个将来做好准备,因为,下一场战争或许就在明天。

闻令出征,迎难逆行:

为守护生命而战

2019年当选为院士的陈薇,又迎来了一次大考:一种不同于SARS的新型冠状病毒在武汉暴发,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令人震惊恐慌。

1月25日,庚子年大年初一,陈薇院士响应出征的号令,“全力以赴,以最快速度拿出疫苗”。她受命率军事医学专家组乘专机奔赴武汉,1月26日进驻中部战区总医院,即刻开展应急检测和科研攻关。

“已知有手段、未知有能力。”陈薇撂下这句掷地有声的宣言。

“首战用我,用我必胜!”陈薇签下军令状。

“做最坏打算,拿出最充分方案,准备最长期奋战!”千钧重担之下,陈薇临危受命,毅然承担起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的重任。

仅用了24小时,团队已经搭建起负压帐篷式移动实验室,由于有10年创新研发埃博拉疫苗的技术平台,团队拧紧发条,与死神赛跑。3倍以上的工作量、日夜连轴转,一天当作一周用的工作方式下,快速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

尽管是如此争分夺秒,整个团队依然奇迹般地保证了没有一个环节出现纰漏。2月26日,疫苗GLP安全性评价、动物有效性评价和国家第三方质量复核正式启动,实验证明,疫苗工艺稳定,免疫原性良好。但这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3月16日,陈薇带领科研团队研制的新冠病毒疫苗,成为国内第一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

陈薇终于抽出时间去中部战区总医院的理发室理发,在她刚刚进驻武汉时,为方便防护服的穿戴曾理过一次发。当时,陈薇院士可是满头黑发,以前也从未长过白发。可让理发师吃惊的是,仅过了两个月,由于巨大的压力和过度的消耗,她已白发满头。

5月22日,陈薇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Ⅰ期临床结果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108名志愿者全部产生了免疫反应。这是世界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是人类抗击新冠病毒的里程碑。

7月20日,疫苗Ⅱ期临床结果再次登上《柳叶刀》,成为全球首个正式发表的新冠疫苗Ⅱ期临床试验数据。其安全性、有效性均表明,陈薇团队研发的新冠疫苗可为健康人群提供“三重保护”。

岁月不染,初心如故:

创新的跬步与千里

科研创新,既是国家间的竞争,又是和时代的赛跑,落后就意味着被淘汰。每一次创新,都是始于跬步之积而渐至千里之远。下一步要走向何方?陈薇团队正在以自己的行动作出回答。

陈薇口中的“热爱”二字,也正是她不染微尘的初心的体现!因为热爱这片土地,所以热爱肩负的使命;因为对科研创新抱有最质朴与最澄澈的笃定,所以在攀登的道路上不畏风雨;因为执着于此生无悔的奉献,所以心系科研、心系家国、心系未来;因为深信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所以携手世界、携手时代,为守护每一个生命拼尽全力……

在经历了阻击非典、汶川抗震、奥运安保、援非抗埃、新冠阻击战后,陈薇所带领的团队百炼成钢,不断传承接续创新奋斗的重任。我们相信,在下一个关键时刻、危难关头,陈薇院士团队将继续冲锋在前、为民解难、为爱逆行,坚守科技创新的初心,造福祖国、造福人民,为世界公共卫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正如陈薇在新冠疫苗研发的关键阶段曾说的,“除了胜利,别无选择!”她和她的团队,以心中大爱为坚盾,以科技创新为利剑,为了人类的健康勇往直前,必将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

(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李晓明、曲鸣明供稿,选自《科学家精神 创新篇》,略有删减)

《医学科学报》 (2022-09-16 第7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