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祎琪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8-19
选择字号:
中国医师节|院士专家说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著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这激动人心的誓词,是每一位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医学生都曾庄严许下的诺言,也是走上临床岗位后不断践行的准则。8月19日,在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曾经的医学生已成为医生,回忆起职业生涯的这些年,除了不变的自豪感与成就感,他们对医学、对医生、对患者有了一些更深的感悟。

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

医生是真正的天使

一个人从学医开始,不仅要学习自然科学和医学知识,还要学习社会、人文和管理。

我鄙视那些把医学当成纯技术的工匠思想。他们只看到手术刀,看不到手术刀后面的人的存在。医学教育关键还是人,没有合适的人,刀就危险了。

医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解除人民的痛苦。医生是真正的天使,难道还有比他们更可爱的人吗?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医生要敢于担当

医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医生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这是一种舍我其谁的精神状态。这并不是自负,而是一种能做敢做的责任与担当。我敢做、我能做,年轻人就要有担当精神,关键的时候站出来、走出来,舍我其谁,这叫精神,这种精神是正面的——我敢担当!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

医学是有温度的

人类自有文明以来,就有医术。从古到今,医学从来都是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今天,医学大大发展了,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与对宇宙的认识一样,还只是冰山一角,切不可妄自尊大,以为技术能解决所有健康问题。我们医者能做的仍然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从出生、成长、壮年到衰老、死亡的过程不可逆转,医学的任务只是保护正常的过程。我们不能把衰老当作疾病,不能把追求长生不老作为医学的目标,不能给生命无望的病人增加无谓的痛苦,不能不考虑医学的社会效应与公平公正。总之,我们时时不可忘记,医学是有温度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

敬畏医学、医生和病人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多次被评为最佳医院,但其海报上只是一个听诊器。听诊器让医生与患者面对面直接对话,让双方郑重地明晰“我是你的医生,你是我的病人”——双方都是郑重的、神圣的!

一个医生应该记住奥斯勒的话,我们一定要有很好的历史洞察,要把科学和人文结合起来,要把科技进步和人道主义结合起来。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当然也要敬畏医学、敬畏医生、敬畏病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

把病人当作亲人

行医如同做人,最重要的是讲良心。良心就是听从内心道德的召唤,对医生而言就是敬畏生命、治病救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假如你是病人,你不仅希望能得到最好的治疗,也希望刀口能开得小一点、缝合得美观一点,所以我们要换位思考,要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

上医治未病。医院处于防病治病的下游,必须从重治疗转为重预防。现在医生的很多时间都花在了给病人治病上,而真正负责任的医生,应该从上游去防病。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

医学堪与厮守终生

当今,有很多不同的思想倾向、困惑和现实利益摆在面前,引导大家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但大家仍然选择了学医。我想其中最深层的缘由,就是因为大家心中充满爱,而医学盈溢着爱,是堪与厮守终生的学问、职业、使命。一个人如果以表达心中对人类之爱、以帮助他人作为职业选择,那么学医会是一个最无悔的选择,更是一条最佳的路径。

请大家守住这份爱,它会使你们在学医、从医、传医的道路上虽经历风雨,但跨越坎坷、矢志不渝。

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

做医生辛苦但自豪

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这就注定了医生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职业,但是这个职业又有非常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如果说做医生有什么纠结,可能就是和自己当初治病救人的初衷的矛盾。曾经学医是想救所有的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知道很多事情是自己力不能及的,也是整个医务界的困惑。还是那句老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

医生要追求原始创新

大学毕业后,我在金华人民医院的各个科室轮岗实习,轮到妇产科时,觉得妇产科虽然非常忙,但也非常“干脆”:生下来一个解决一个问题。

医生既是迎接生命的天使,也是与死神搏斗的斗士。作为一名医生,一定要追求原始创新,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好地为生命护航。

北京协和医院教授张抒扬:

医学是仁心仁术

所谓医学,我理解是仁心和仁术。医生是崇高的职业,医生应是仁爱之士。

古人言“夫医者,无仁爱之心不可托也”。医生集仁心和仁术于一身,只有在仁心之上承载着医术,才能够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医学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揭示未知。在医学教育过程当中,需要传授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对这份职业的坚持和坚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朱军:

医生应学会引导病人理解疾病

医生除了挽救生命,更要引导病人或家属去理解死亡或疾病。当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一无所知时,往往特别焦虑甚至会怀疑、不解。医生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让他们的焦虑心理得到释放。同时医生应尽可能多地讲讲疾病知识,满足患者对病情进一步知晓的需求和愿望——这是医患间最普通的沟通。

中日友好医院教授刘鹏:

带好团队服务更多患者

开展任何一项先进的医疗技术,除了与医生自身天赋与能力有关,更多的还是医者的职责所驱使。

心血管外科医生就好比“浴血奋战的战士”,并且几乎每次都是“硬仗”。手术中一丝一毫都须格外小心,稍有不慎就会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

一个医生再努力每天也只能治疗几个病人,如果带好一个团队,就能为更多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教授栾杰:

外科医生要有自己的“导航图”

过去,我们过分强调外科医生的手艺,却忘了思维模式。这就好比开车,每个司机都有偏好路线,或者是来源于经验,或者根据电子导航系统。其实,每个医生的头脑里也有一幅“导航图”,他们通过选择不同的路径,对患者实施诊治。但优秀的医生总能在众多的路线中分析出最佳路径,并且在正确的时间选择正确的路线。因此,医生不能只“照葫芦画瓢”,一定要有悟性,形成自己的“导航图”。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余洪猛:

做手术绝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做手术就是打仗上战场。《孙子兵法》中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同样,我们手术风险非常大,颈动脉一破裂,病人可能就下不了手术台,所以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先胜而后求战,所以医生绝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身为医生,应当站位高远,为人大气,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有与团队成员合力推动学科发展引领国际的行为自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教授刘荣:

手术不存在绝对的“完美”

手术的速度不是医生追求的唯一目标,手术质量和安全才是我们最应该关心的问题。手术室不是赛场,医生更不能有竞技的想法。每一台手术都不同,每一名患者都有不同的身世,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特殊性,只有别无选择时才需要手术。所以,绝对意义上的“完美手术”是不存在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霍勇:

注重培养医生的人文关怀

医生更多的是看病,但真正关注人的情感,尤其是人文关怀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只有重视人文,才能使医生的医疗技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实际上,在工作中看到有很多的医学大家,同时又是医学人文的大家,他们的医学技术高、水平高,情商也高。我觉得技术和人文是相辅相成的。

现在青年医生的培养,更应当多重视人文的培养。这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的过程,不完全是课堂上教出来的,而是在行医过程中慢慢去体会的,作为老师来讲,也要言传身教。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安友仲:

医生应涉猎多学科

医生应该学习哲学,因为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人体就是一个小世界,对生命的认识也是一种世界观,而如何认识它便是方法论。作为一名重症科医生,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都要涉猎,它们能帮你做出最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案。

病人躺在陌生的环境里昏昏沉沉一段时间,很可能已经分不清白天黑夜、今夕何夕。作为医生如果能让病人感知到时间、温度和关心,就能帮病人克服内心的恐惧,建立起与疾病斗争的信心,治疗的效果一定会不一样。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张发明:

以病患需求为创新动力

我和团队常说,大家不要觉得自己是某个地方的人,要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人。我们的医疗工作不是在一家医院,而是在需要我们救治的所有医院。十年苦行僧,我至深的体会是,改变躺下的人比影响站立的人容易。

当前,人类健康面临疾病谱巨变的大挑战,全球遭遇传染病大流行,国家空前重视科技创新。过去,我们做到的是坚持创新和率先遇见未来,履行《医师法》赋予我们的权利和义务,在实验室和病床旁达到自我实现。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国家需要、病患需要为方向,坚持创新,努力解决未被满足的健康需求。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刘春涛:

不要辜负医患之间的缘分

医生这辈子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病人,他们把自己的一生浓缩到这几天或者十几天中,毫无保留地呈现给我们,这段缘分,我们不要辜负了。老话说得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治一名疑难或危重病人的价值,作为医生内心的成就感、满足感,其实不亚于发表一篇SCI论文。

(本报见习记者陈祎琪采写整理)

《医学科学报》 (2022-08-19 第4版 封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