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7-15
选择字号:
弘扬科学家精神
李桓英:为了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

 

李桓英(1921年8月— ),麻风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曾荣获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2019年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李桓英将全部精力贡献给麻风病防治和研究工作,解决了麻风病防治领域重大策略和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为我国政府制定控制和消灭麻风病的整体规划和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目标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不悔抉择,彰显爱国情怀

李桓英于1921年8月出生在北京。童年时,她曾跟随父母在德国柏林生活过一段时间。回国后,因父亲工作变动,她辗转多地求学;报考大学时,因目睹西方医学的迅猛发展而立志学医。1945年,艰苦学医6年的李桓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46年前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微生物学系助理研究员。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李桓英被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推荐成为WHO首批官员。在任职的7年间,她被派往亚洲、美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为防治性病和雅司病等疾病在贫穷落后地区的蔓延付出了艰苦努力,受到WHO的好评。

那时李桓英拥有中、美两国两所知名学府的学习经历,还有联合国工作的重要经历。这样的人生轨迹,对青年人来讲可谓是走上了人生的一个巅峰。但对于李桓英来讲,这更像是今后人生道路的一个铺垫。当时,李桓英全家已移居美国,父母兄弟都希望她留在美国。然而,面对富裕的生活和祖国的需要,她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做出了重大的选择。

1957年,在为WHO工作7年期满时,李桓英婉言谢绝了WHO续签5年合同的邀请,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那一年,她37岁。

创新担当,树立大家典范

麻风病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严重时会导致面部畸形、肢端残疾,历来被认为是“不治之症”。麻风病患者更是备受歧视。

20世纪70年代末,已年近花甲的李桓英了解到,WHO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治疗麻风病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试验。为了争取到WHO免费的药品支持和试验项目,李桓英开始在全国范围走访调查。在李桓英的办公室有一张云贵川交通图,上面插了20多面三角旗,那是她的足迹所到之处。7个麻风病发病率较高的州和县,被李桓英选定为治疗试点地。

1982年,李桓英向WHO递交了一份关于中国麻风病情况的详细报告,WHO批准了在中国进行联合化疗方法的项目。她建立多个联合化疗试验点做临床试验,根据我国麻风治疗标准,每年她和基层麻风防治工作者一起仔细调研,前5年按月观察之后每年调查1次,前后达15年之久。

看到麻风病患者要承受疾病与歧视的双重折磨,生活痛苦凄凉,她产生了深深的同情,更加坚定了一定要消灭麻风病的决心和信心。

为了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李桓英敢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她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特别行动计划。全国的麻风病患者从原来的11万人下降到不足万人,而且年复发率仅为0.03%,大大超过国际上年复发率小于1%的标准。

李桓英的工作证明了麻风病患者的治疗无须住院隔离,解决了麻风病的治疗难题,为数以万计的麻风病患者解除了疾苦,对消除社会歧视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4年她的工作被WHO在全球推广。1996年,她又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该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促进了麻风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为我国乃至世界麻风病防治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执着进取,续写老骥壮心

李桓英一生孑然一身,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麻防事业。正是由于我国在麻风病防治工作领域作出的突出成就和贡献,1998年第十五届国际麻风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也是为了纪念现代麻风防治100周年,具有特别意义。在大会期间,李桓英被推选担任本次大会的轮值执行主席。

作为我国著名麻防专家和WHO第七届麻风病专家委员会8位专家之一,李桓英在会上作了《在云南实施麻风病防治特别行动计划的报告》,博得与会1000多名中外专家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她领导开展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被誉为全球最佳。WHO官员诺丁博士紧紧握着李桓英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40多年来,李桓英针对国内外麻风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项现场研究,缩短疗程,消除歧视。

她在麻风病防治研究上的成就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获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主持的“全国控制和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策略、防治技术和措施研究”获得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进入21世纪以来,她又开展了麻风病早期发现、麻风菌基因分型、耐药菌检测、复发及再感染鉴定、麻风易感基因及免疫学相关基因研究。

李桓英已在麻风病防治领域取得了斐然成绩,但年过九旬的她仍然奋斗在麻风病防治研究第一线,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的就是早日实现彻底消灭麻风病的理想。她说:“我国虽然基本消灭了麻风病,但还没有彻底消灭,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麻风病的疫苗至今还是空白,自然疫源也不清楚,从基因水平揭示麻风病的发病机制还没人涉及……”她带领麻风病研究课题组的人员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麻风病早期诊断、耐药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旨在通过对麻风病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在麻风病的传播方式、发病机制、检测方法等方面取得创新性突破,并在麻风病传播链研究、麻风病高发区预防措施研究及麻风病基因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为彻底消灭麻风病不懈努力……

由于李桓英在麻风病防治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她还兼任国际麻风学会理事、世界卫生组织麻风病专家及顾问、马海德基金会理事、印度麻风协会终身会员等职务。

2016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隆重召开祝贺李桓英获得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大会。已经95岁高龄的老教授在会上深情回忆了自己在战乱中的学习经历、放弃WHO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的信念,与新中国一同成长的幸福和满足,以及消除麻风病的坚定和执着。她感谢祖国的培养、人民的信任和同事们的支持,言语中饱含了对党、对祖国炽热的感情。

2019年,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评选表彰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的英雄模范,时年98岁高龄的李桓英光荣当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供稿,选自《科学家精神 奉献篇》略有删减)

《医学科学报》 (2022-07-15 第7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