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7-8
选择字号:
吴阶平:大医精诚 止于至善

编者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接续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科学奇迹,挺起了中国的脊梁,锤炼形成了中国科学家独有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科学家精神。医学科学家是科学家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本报编辑部遴选优秀的医学科学家事迹,以期鼓励医务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医学高峰。

吴阶平(1917年1月—2011年3月),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项。

吴阶平长期从事泌尿外科的临床治疗和科研工作,是中国泌尿外科的开拓者之一。他医术精湛,他的三项重大医学成就,即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男性绝育和肾上腺髓质增生的研究,奠定了他在我国泌尿外科发展史上的学术地位。

积极推动我国医学事业发展

吴阶平是享誉海内外的医学家,新中国泌尿外科事业的创始人。1949年,他在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外科病房中开辟了3张病床,专门收治泌尿外科患者,标志着新中国的泌尿外科事业正式起步;1959年成立泌尿外科病房,设专科门诊和检查室,标志着泌尿外科确立为外科系统的一个独立专科。1978年,建立北京医学院泌尿外科研究所。他还协助北京协和医院重建泌尿外科,协助北京友谊医院建设泌尿外科,积极推动我国泌尿外科事业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泌尿外科在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是肾结核。如果是单侧病变,摘除结核肾后可靠另一侧健康肾部分甚至完全代偿而存活;如果判为双侧肾结核,在当时是不治之症,这是医学界的共识。

但是吴阶平注意到在部分被诊断为双侧肾结核的患者中,证据并不充分。根据大量资料和临床实例,他发现在诊断为双侧肾结核的患者中,约有15%实际是单侧肾结核的患者,对侧的肾只是由于肾积水丧失功能而已。因此,他提出“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新概念,这一研究挽救了数以千计的晚期肾结核患者。该研究成果于1954年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刊出后,迅速引起了国内外泌尿外科界的广泛重视。他随后进一步对肾切除后留存肾的代偿性增长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这是学术观念的突破,使人们对医学研究的认识上了一个新台阶。

输精管结扎术是结扎并切除一小段输精管,使精子不能排出体外,从而达到绝育的目的。但是残留在结扎术后远端输精管内的精子,依然有可能使女方受孕。对于这种已有百年历史的结扎术,吴阶平提出改进措施。他在用手术切断输精管尚未结扎之前,向远端精道(即输精管、精囊、后尿道)注入少量杀灭精子的药物。这项输精管绝育术,方法简便、效果良好,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这一成果与“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研究,同时荣获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载入了中国医学史册。

肾上腺属于人体非常重要的内分泌腺,但在临床实践中,由于解剖位置毗邻肾脏,手术归属外科。1960年,吴阶平应邀为一例患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做手术,但奇怪的是,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中未见嗜铬细胞瘤,病理报告是“嗜铬细胞瘤样增生”。当时医学上认为,肾上腺皮质、髓质都可以发生肿瘤,而“瘤样增生”这个名称前所未闻。

通过查阅文献,他发现6例类似的病例,即原来都认为是嗜铬细胞瘤,经过尸检才证明是髓质增生。尽管病例罕见,但吴阶平决定要弄清缘由。1960~1976年,他一共搜集了17例此类病例,足以证明这一全新的病种。1978年,吴阶平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了《肾上腺髓质增生问题》的研究论文,该论文于1979年被《美国泌尿外科年鉴》收录,国际学术界开始承认肾上腺髓质存在增生。

吴阶平毕生致力于泌尿外科医学研究,先后撰写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21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引起了轰动,在国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建立泌尿外科研究所、创办《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并建立了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推动了我国泌尿外科专业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他还先后担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师学院荣誉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师学院荣誉院士、国际外科学会荣誉会员,为推动我国医学事业国际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热心教育的医学“伯乐”

吴阶平是著名的医学教育家,他认为抓好教育、培养人才是第一要务。改变我国医疗卫生的落后状况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只靠少数名医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也不是一代人的努力能够完成的。

吴阶平从独立工作时起,就重视人才培养问题。20世纪40年代末及50年代初,他开始带进修生、研究生、住院医生,要求学生必须细致、全面、严谨、周到。在北京医学院创立泌尿外科时建立了科内学习制度,每月举行“读书报告会”,要求大家报告自己的学习心得及体会,达到知识沟通及共享的目的。

1960年春,北京市委决定从北京医学院抽调部分骨干师资,创办“北京第二医学院”(简称北二医),即现在的首都医科大学,吴阶平被任命为筹备委员会主任。他带领师生员工,齐心合力克服各种困难,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在自己的宿舍里,由自己的教师,用自己的教材进行教学”的任务。

作为一所医学院校,不但要有教师、教材,还要有附属医院进行临床教学实践。然而,建校之初的北二医并没有专门的附属医院。基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吴阶平从尊重医学教育规律的科学精神出发,大胆创新,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安排基础课教师到北京现有的医院开展临床教学和实习工作,在教学医院成立教研室,“教学相长,真抓实干”。这种全新的“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方式,既可以解决基础医学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又提高了临床医生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水平。

在兼顾行政管理和临床研究的同时,吴阶平仍然不忘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亲自参与教学。他讲课逻辑清晰、概念准确、风趣幽默,注意学生的感受。他的这种兼具逻辑性和艺术性的授课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有的学生30多年后见到他时还说:“吴老师,您当初上课讲的内容,我现在还记得。”

他还总结出做一名好教师要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科学的内容;二是逻辑的展现;三是艺术的表达。他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把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有用的本领。本领需要知识,但知识不是本领,教育要用“学本领”来代替“学知识”,提倡废除“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主张启发式教学。

为了表彰吴阶平对医学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作出的重要贡献,1987年,北京医科大学颁发给他首届“伯乐奖”。他说:“我平生获得的奖励不计其数,但我最重视‘伯乐奖’,因为这涉及培养下一代的问题。”

吴阶平一生勤奋工作、锲而不舍,始终恪守为党和人民事业殚精竭虑的进取之心。他的一生,是伟大和光辉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献身医学的一生。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供稿,选自《科学家精神 奉献篇》略有删减)

《医学科学报》 (2022-07-08 第3版 封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