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思月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6-17
选择字号:
“医”路相伴,人生大不同

从左至右顺序:胡盛寿  白岩松  王辰  张抒扬  赫捷

◎丁思月/整理

高考的停止键刚刚按下,考生们即将面临人生的抉择,选择心仪的学校和专业成为最热的话题。在众多选项中,学医、从医是高考学子们追逐已久的梦想,但即将报志愿的他们,心里一定有很多问题。

为此,6月11日,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校长、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院士与著名媒体人白岩松进行了巅峰对话,分享学医、成医、从医的智慧和感悟。

为何走上医学道路

白岩松:你们当初为什么想学医?

胡盛寿:我学医的原因可能代表很多想要学医的孩子和家长。我邻居阿姨经常在家里咯血,当时年幼的我总觉得很可怕,直到有一天那位阿姨去做了心脏手术,回来以后整个人完全变了,这一幕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件事对我上大学选择读什么专业影响很大,最终我选择了心血管相关的专业。

张抒扬:我学医的原因和胡教授有相似之处。我孩童时期好朋友的母亲在她上小学三年级时因风湿性心脏病去世,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立志学医希望将来能帮助人、救治人,让孩子们在幼年时期都没有悲伤和不幸。

赫捷:我学医有点偶然,考大学填写志愿时把医学院作为第三志愿。当我听到被医学院录取时,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是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这个救死扶伤就是我最初信仰的开始。

王辰:我是遵父母之命走上医学道路的。我的父母都是文科老师,家中没有学医的。但以他们对医学、医生的理解,认为我的秉性适合学医。因为父母觉得我比较有悲悯心,爱帮助人,所以他们建议我学医。

医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

白岩松:我们总希望优秀人才学医,仿佛让他们学医都是为了别人、为了健康、为了社会进步。西方国家常说,“只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君子’,才可能成为最后严格意义上的好医生。”那么,在医学院得到的教育,是不是有助于他成为一个“君子”?

王辰:真正的医者一定是遵从内心所愿,怀悲悯之心,对功名利禄不过度追求。他尊重、等视众生,无论是最高层面的社会人物,还是最基层的社会大众,医者内心对健康和生命的尊重是一样的。

这不但是协和的精神执念,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主流的医界精神执念。因此,谁想学医,一定是发自内心的,一定要准备好面对学医路上的艰难、辛苦劳顿。所以我并不想把学医说得多么“阳光灿烂”,我只想告诉大家,学医确实有用——帮助他人,成就自己。

白岩松:上世纪60年代,张孝骞在给一个普通的女性看病时,一眼就认出30多年前曾为她诊治过。这一个小细节“寓高贵于朴实之中”。胡院长,在您看来,孩子们该带着什么学医?

胡盛寿:孩子本身要对学医有兴趣,当然这个兴趣有不同的成分构成。我觉得,在世间所有的职业当中,医生这个职业有它独特的支撑作用。人一辈子有两件事,需要有人帮助。

第一个是你碰到了不公平的事情,希望有能力的人替你主持公道,这就是好的律师、法官;第二件事是所有人都会碰到的,就是生老病死,这是人最脆弱的时候,希望有一个很有爱心又有能力的人来帮助你,这个人就是医生。

医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病人,除了要有非常强的专业知识处理这些疾患,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悲悯之心,体谅患者痛苦的状态,给他以希望,并解除他的痛苦。

白岩松:林巧稚大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给这个世界上最后的一句话是,“快!快!产钳!产钳!”弥留之际,她的心依然坚守在岗位上,我们也能从中知晓,医学教育和从医经历对她有多么重要。张院长,什么样的学生在医学院学习8年后会成为医院未来的顶梁柱?

张抒扬:医学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揭示未知。在医学教育过程当中,需要传授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养终生学习能力,培养对这份职业坚持和坚守。

所谓医学,我理解是仁心和仁术。医生是崇高的职业,医生应是仁爱之士。古人言“夫医者,无仁爱之心不可托也”。仁心和仁术集医生于一身,只有在仁心之上承载着医术,才能够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以协和医学院的毕业生为例,他们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受协和“三基三严”的教育和影响,有着严谨治学的态度,又有很好的英文水平和国际视野。因此他们是“厚积薄发”,具备成大才的素质和素养。

学医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白岩松:协和医学院的教育历史当中有一个小细节,我印象很深,也是协和的传奇之一。当年林巧稚考协和时,因帮助晕倒的考生没能完成英语考试,监考老师把这一情况报告了学校,学校发现她前几科的成绩很好,英文虽然没有成绩,但在她身上体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悲悯情怀。于是,林巧稚当年就被招到了协和医学院。王院士,很多家长会问,把孩子“交给”医学院,8年后会成长成什么样子?

王辰:我们努力使孩子们在学校发生两点变化。第一点,孩子的善良和悲悯之心是自然的、纯朴的,但需要一种专业精神的把握,需要一种更高境界的强化和升华。我们会聚焦于这一点,努力在人文精神和现实行为上培养他。

比如,林巧稚就是这样一个有爱心和扶助心并在学校得到强化的人,这使她后来成为“万婴之母”。有一个故事——协和医学院的教授谢少文,有一段时间工资停发,生活很困难。有一天,他在扫地时,旁边有一个穿白大衣的人翩然而至、又翩然而去。

之后,他发现兜里多了一个信封,他掏出来一看,发现里面有钱,他正要拿着钱追上还回去,这时发现信封上有一行很俊秀的铅笔字,写着“It’s not money,it’s friendship”——“这不是钱,是友谊”。那个穿白大衣的人就是林巧稚。

林巧稚本性善良,在她接受专业教育后,成为充满大爱的人。

第二点变化就是专业能力和水准。专业水准是能够实现人文情怀很重要的依据。人性的善良程度和专业上深刻不深刻、广博不广博、精到不精到,是他将来能不能成为良医的决定性因素。

学校会教授他们与医学相关的三大基础知识体系:自然科学与技术、社会科学与方法、人文学科与文化。在这三大知识体系基础之上,衍生出富有人文和科学精神的现代医学。其中,科学是现代医学最重要的、最本质的特征,这种科学的教育和训练在学校会得到实施和强化。

(根据《学医——白岩松对话协和医学院》访谈整理,略有改动)

《医学科学报》 (2022-06-17 第3版 封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