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凤清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4-29
选择字号:
樊东升:钻坚研微解“冻人”

 

名医简介

樊东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主任,北京大学神经病学系主任/神经系统器官整合课程PI,国家卫健委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神经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总编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生理学组组长等。

■吴凤清

在ALS领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下称北医三院)神经科主任、北京大学神经病学系主任樊东升可谓赫赫有名。很多患者即使在其他地方已做出诊断,还会慕名找他做最后的确诊。

ALS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又叫运动神经元病,俗称“渐冻症”,属于神经系统罕见病。神经系统本就是医疗界公认的高尖领域,神经系统的罕见病难度不言而喻。樊东升却以饱满的热情,专注深耕了30余年。他以临床诊疗为根本,同时注重科研、教学、公益等事业,用一颗医者的赤子之心,关注研究罕见病,温暖着“渐冻人”。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在他看来,任何事情最怕“认真”二字,认真、坚持做一件事情,才能把它做到极致。

从临床问题切入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实际带有一种偶然性,碰到了就跟着走了。”回顾与神经病学、运动神经元病结缘,樊东升说。

20世纪80年代,樊东升从第三军医大学医学系毕业,被神经系统的神秘与未知所吸引,在既爱又怕的感觉中,在重庆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随后,敢于迈向未知领域的他,借军改之机,主动走向求知新路,考取了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并前往日本留学。

樊东升认为,求学经历对他影响深远:军医大学赋予了他不畏艰难、时间观念强的特点;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生生涯,进一步激发了他对神经学的浓厚兴趣,也是他与渐冻症结缘的起点。日本留学经历则将“做事认真、勤奋”融入到他的学术性格中。

“当时,北医三院一位骨科医生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不少颈椎病患者在手术做得很漂亮的情况下,不仅没有缓解症状,反而继续加重,有的半年以后出现说话不清楚以及吞咽困难,更有甚者可能在两三年内过世。他希望神经科医生能一起寻求答案。”针对这一问题,樊东升以课题形式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为此,他经常泡在图书馆,翻阅海量相关材料,“当时还是以传统方式检索资料,犹如大海捞针。”最终,樊东升找到了区别颈椎病和ALS的诊断关键——用肌电图检查胸锁乳突肌,若有异常则考虑ALS。

这一研究发现为ALS的诊治带来了巨大突破,大大减少了误诊误治的概率,并成为了日后国内诊断ALS的常规方法。

这一研究让樊东升正式与ALS结缘,而且一干便是一辈子。研究期间,在融入创新思维的同时,他目睹了运动神经元患者和家属的无助和崩溃。“当时,诊断出来了,却没有治疗手段。”这让他深深感到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这也是他逐渐深入ALS领域的原因。

普及规范化诊断

结缘只是开始,机遇与挑战纷至沓来。

樊东升实现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后不久,第一款治疗ALS的药物问世。但很快樊东升又遇到了新问题——患者不能明显感觉到疾病的缓解,且药品价格昂贵,无法报销,这直接影响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后来,大量案例证明,新药能有效延缓疾病进展,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很大作用。“需要让更多医生掌握药物作用的证据,才能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樊东升说。

ALS在我国“发病率高、患病率低”,“这意味着很多患者未被诊断出来,或治疗效果不佳,这与诊断、治疗方法掌握的到位程度有很大关系”。

樊东升意识到规范化诊疗、医生培养和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于是,探寻规范化诊疗方案、教育医生和引导患者成了樊东升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成为他工作清单上重要的待办事项。无疑,每一件事做好都不容易,但樊东升一直认真、勤奋地攻克一个个ALS领域的难关。

首先,他将能管理起来的患者管理起来,针对ALS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并推广药物治疗与营养、呼吸同步支持的规范化诊疗方案。

针对该病治疗不佳的现状,樊东升认为,一是要提高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主动服务患者,二是建立质控标准。于是,樊东升致力于普及综合知识,提高医生诊断治疗水平和对药物的理解,“只有医生意识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才能增加”。樊东升深知,一所医院的力量是有限的,依靠多中心协作才能做成。随后,他在各地发起建立多中心合作网络,促进中国ALS诊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017年,樊东升发起并打造了中国ALS研究网,主要针对两方面问题:一是基层医生在对该病的规范化诊断、治疗以及长期随诊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同时缺少相应的病例数据收集、管理工具;二是患者在全国各地多处就诊,不断形成“数据孤岛”,造成资料收集不统一、数据共享困难等问题。

樊东升还制定了ALS的质控标准,让ALS的诊疗有标准可依,并借用国家、省级和市级神经疾病医疗质控中心加以推广。

另外,樊东升积极呼吁国家关注罕见病,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如将罕见病药物纳入报销范围。同时,他呼吁除了新药研制,还要做好重要仿制药的临床研究和一致性评价,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惠及更多患者。

医教研患齐发力

在樊东升看来,面对“渐冻症”这样的罕见病,医生角色(临床诊治)是根本,但还需做好科研,引领疾病诊治的下一步推进;还要教育、培养、引导更多医学后辈攻克难题;做好宣传,让更多社会组织、企业参与渐冻症的研究。

目前,北医三院运动神经元病课题组以及院际合作,有药物研发、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研究搭载药物的新材料等多个研究方向,且每个领域有专人负责。“渐冻症研究有好几条路径,预计三五年内会有明显突破。”樊东升表示,尤其是新药研发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有利于快速汇集患者,加速研究进程,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药品转化,从而实现弯道超车。

樊东升认为,让学生感受神经病学的魅力、引导学生迈入神经领域,提升学生在神经领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原创意识等都十分重要,这也是他一以贯之在推动的事情。

医教研之外,樊东升还是患者心中的渐冻症形象大使。在诸多公益活动、罕见病日活动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以行动温暖着渐冻人的心。最近,一部有关渐冻症的电视剧邀请他客串,他欣然应允,“我希望通过电视剧这种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渐冻症,看到每位患者身后的完整世界。”

《医学科学报》 (2022-04-29 第7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烧毁的卫星正在污染大气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