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一方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2-11
选择字号:
医学人类学视野里的生老病死

 

《医学人类学十二论》,朱剑峰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年11月第一版,定价:48.00元

◎王一方

老实说,我是循着三个误读路径进入这本《医学人类学十二论》的。一是署名“剑峰”的雄性化名号,二是作者开篇就声称与复旦才子潘天舒先生(我的新朋友)是老同事、老朋友,三是书中学术理路的纯熟与文辞的老到。这三点都让我臆想这本书出自学界耆老之手。当我百度作者,吓我一跳,原来作者是一位年龄不大的女性!于是,赶紧爬出原先预设的认知,回归文本。学术阅读本该跳脱出印象式的好奇,扎扎实实啃文本才是正道。

医学人类学着眼于现代技术介入日常医疗生活之后的境遇变迁与体验级差,为审视医学现代性增加了别样的丰度和深度。同样是生老病死,科技、消费因素的介入,代际认知、行为选择都发生了巨大的嬗变。比如如何生孩子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当人们被问及:分娩是疾病吗?孕妇是病人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生育是生理过程,分娩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然而,人类智慧伴随着大脑发育的变迁而拓展,脑容量大大超出了女性骨盆的开合度,高跟鞋、牛仔裤的审美习俗又加剧了骨盆的缩窄程度,于是,分娩变成一件充满危险的高难度行为,孕妇成为高危的健康人。

妊娠综合征,接生婆消毒不严导致的产褥热,夺命无数。于是,医院分娩成为常规操作,使得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生育转场(场域的变迁)带来了新的消费欲念,譬如剖宫产、无痛分娩、人工哺乳。生殖技术的进步逐一满足这些“合理”的诉求,也滋生了“代孕母亲”等新的欲念。

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看(租)“别人”(子宫、乳房)生育(哺乳)“自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孩子,不仅无痛、潇洒,还绝对安全。于是,人们的想象力无限逸放:何不购买世界上最优秀的精子或卵子,跟自己的卵子或精子结合,在试管里相遇,结合成“桑椹胚”,非婚生育最优秀的后代;或者将自己的精子、卵子冰冻起来,超越人生短暂的婚育周期,任意时间段繁育后代;更为大胆的是借助基因编辑技术,修饰自己的遗传密码,使之更趋优化……总之,技术无边界,消费无止境,未来生育将是怎样的景象?剑峰老师的审视十分深刻:人类生育正在由“失自然”滑向“反自然”,其基本特征就是人工化、技术化。

疾病与衰老是生命残酷的终极真相。在现代医学的词典里,衰老总是与抗衰老、医疗照护相对应,但在医学人类学的中国田野考察中,学者们关注的却是“衰老与养生”。这是一道由晨练、广场舞,营养品、保健品构成的老龄健身风景,展现出一条全新的、乐观的衰老应对路径。无疑,健康长寿的诱惑无时不在困扰着人类。长寿的欲念犹如硬币的两面:一面是颐养天年的幸福想象,一面是度日如年的艰难苦撑,如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失忆之苦、肿瘤危崖上的“悬剑”生活,不仅死神相逼,还伴随生命质量低下。

在众多退行性的老年病面前,医学、医疗正遭遇无能、无力、无效、无奈的挫败,医学目的也在悄悄变化,从安全—安康转向安宁—安详—安顿,将死亡的降临转变为爱的降临(道别—道情—道歉—道爱)。医学人类学的观点是医疗、医生一定要知进退,从“抗拒衰老”,退而求“延缓衰老”,进一步退守为“顺应衰老”。

碳基生命会死亡,硅基生命会死机,长生不老、长生不死是乌托邦,必须豁达面对;生命的本相是疾病与苦难,既要抗争,又要调和,必须接纳痛苦。还要修正健康观,放弃绝对健康的诉求,接纳相对健康的境况;重建医疗观,放弃战争模型,走向共生模型;调整福利观,要知道有限福利永远也无法满足无限欲望。

(作者系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

《医学科学报》 (2022-02-11 第12版 人文)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烧毁的卫星正在污染大气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