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静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2-16
选择字号:
中国肥厚型心肌病明确诊断能力仍需提升

 

本报讯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以心室壁肥厚为主要特征的遗传性心脏病。中国HCM患者人数众多,治疗仍然存在很大的未被满足的需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表示,从疾病危害和社会负担的角度来看,HCM造成的临床和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并强调HCM鉴别诊断的重要性。他指出,随着中国心血管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亟须针对这些隐匿性强、危害性大、早筛查能早获益的疾病,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诊疗思路。

据悉,在中国心血管健康大会期间,“联心启航”肥厚型心肌病高峰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霍勇指出,希望临床医生能加强对HCM的认识,更早地筛查出这类人群,及早治疗改善生活质量。他对记者表示:“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更深入,临床筛查诊断能力在提高,治疗手段也在更新发展,这极大地改善了HCM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临床上,HCM患者在明确诊断上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杨杰孚直言,现阶段,造成HCM诊断率偏低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患者对HCM相关知识比较欠缺、诊断HCM的专业人员缺乏等。“未来,我们要加强患者教育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心衰领域学科带头人,杨杰孚强调,“要将HCM纳入质控标准,提高全国广大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对HCM的了解,这对增加HCM诊断率和治疗率、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据悉,作为应用最早且最广泛的诊断方法,超声心动图因其无创、简便、实时及重复性较好等优点,成为目前HCM诊断及心功能评估的首选影像检查手段;心脏磁共振检查是诊断HCM最准确的检查方法,也是目前评估心肌纤维化首选的无创性影像学方法。

葛均波指出,从最初通过有创的心导管检查,到20世纪70年代无创的超声心动图的出现,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基因检测,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对疾病认识的深入,疾病诊断和评估趋于规范,治疗流程也进一步得到完善。葛均波透露,医学专家们正在不断探索新治疗靶点,“择性心肌肌球蛋白变构抑制剂”在多项临床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或将给HCM患者带来新的福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金玮介绍,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以肌小节功能异常为核心的HCM的病理生理机制逐渐明确,并在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的相关临床研究中得到进一步验证。(陈静)

《医学科学报》 (2022-12-16 第11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