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1-25
选择字号:
追踪尿液中的“癌症信号”

 

慈维敏

◎本报记者 冯丽妃

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精准医学已经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那么,究竟什么是精准医学?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以下简称基因组所)研究员慈维敏认为:“精准医学的核心目标其实就是用多组学的方式,全面刻画某些分子特征与疾病防、诊、治各个过程的关联性,最后把基础知识转化到临床应用。”

2009年,慈维敏从美国康奈尔医学院博士后出站后加入基因组所,把目光聚焦于泌尿肿瘤。

与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发病人群规模更大的癌种相比,我国泌尿肿瘤如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的研究相对较少。

为此,慈维敏选择以尿液为对象,开展基于基因组学和表观基因组学特征的泌尿肿瘤无创诊断的研究。通俗地说,就是利用尿液中尿沉渣里的脱落细胞和游离DNA,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患癌、患了什么癌、所患的癌症处于早期还是晚期,甚至能不能治愈。

这些问题都很重要。不过,简单的尿检能够回答吗?

慈维敏表示,泌尿系统的解剖学位置,使其更容易通过尿液将肿瘤变异细胞直接释放出去,特别是膀胱癌。她在实验室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与产前诊断一样,我们可以用微量的尿液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从而准确地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罹患泌尿系统肿瘤。”她对《医学科学报》记者说。

利用尿液检测,慈维敏和团队十余年来战胜重重挑战做出了一连串的创新成果,回答了上述问题。

譬如,团队确认尿路上皮癌是对这一诊断方法十分敏感的癌种之一,并对尿路上皮癌进行了风险分层,从而对患者进行更精准的分类治疗。如由马兜铃酸引起的相关尿路上皮癌是一类低危风险类型的恶性肿瘤,可通过早期诊断和监测进行保肾治疗;DNA甲基化低的尿路上皮癌患者也是低风险类患者,即使是肌层浸润性的,亦可能进行保肾治疗。

“由此可见,肿瘤的风险分层,对临床选择手术方式、术后灌注和随访策略至关重要。”慈维敏说。现在,她和团队只希望把前列腺癌的尿液诊断模型优化好。“如果前列腺癌诊断稳定,其他数十种泛癌种应该也可以检测。”

慈维敏解释,肾是人体内最大的生物反应器,会通过尿液反复过滤把杂质排出去。同时,血液要保持稳态,因此免疫细胞会在癌细胞早期出现时尽可能地将其吞掉,而吞噬后的癌细胞碎片也可能释放到尿液中。

当前,我国每年新发肿瘤人数逾450万,死亡人数超过300万,新发癌症及死亡人数均列全球之首。慈维敏希望以泌尿肿瘤研究为核心,使尿液微量样本的基因组学检测包含更多的信息,组合出包含各种癌症特征的“条形码”。只要一检测,癌症精准诊断和溯源立刻实现。

慈维敏希望能够把已经研究成熟的技术进行成果转化,服务国民健康。在她看来,中国科学院成立的精准医学学科是全国第一个相关的二级学科,必须担负起领头羊的作用。

不过,她不想做什么“小买卖”,一定要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创新型企业真正把事情往前推。“一个人一辈子吃不了多少,喝不了多少,总得有一件事情要投入进去。”慈维敏说。

《医学科学报》 (2022-11-25 第8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烧毁的卫星正在污染大气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