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章梅芳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1-18
选择字号:
我们何以成为我们自己

 

《器官之书:作家讲述的身体故事》,英国惠康博物馆编,周佳欣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定价:69元

◎章梅芳

身体,一直是自然科学如化学、物理学尤其是生命科学探寻和认知的对象。几乎没有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会完全不关注身体,然而就近代以来科学历史而言,身体却又长期属于隐匿的存在。

这种隐匿主要表现为,相比灵魂,身体更多地被视为可还原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矿物质和水的物质性存在。也因此,作为物质性的身体的差异性常常为科学所忽略,它的主动性和灵动性更是被抹去,从而成为一台无情感的“机器”或一堆了无生气的物质。

如此说来,它既是极端重要的,同时也是最被忽视的;它是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也是诸多目光凝视的对象,即沦为无声而被动的客体。

英国惠康博物馆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医学与健康博物馆之一,它的目标就在于探索医药、生活、人文和艺术之间的关联。

它藏有一切有关“人”和“人体”的物件,各式医疗器械、教学模具,从古代巫术的仪式物品到现代的全套手术装备等。

它还支持或参与出版过不少与身体和医学有关的书籍,新近被译成中文的《器官之书:作家讲述的身体故事》便是该博物馆主编的一部文学与医学的结合之作,会集了一众文学家和诗人讲述身体故事。

书中,15位作家讲述了自身体验或者所见所闻的身体故事。15篇短文涉及15个不同的人体器官或血液组织,一方面向读者科普了身体器官的有趣知识,另一方面充分展现了器官或血液对“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丰富内涵的塑造。

读者既可以把该书解读为一部医学科普著作,用科学与医学的眼光去观看身体——从皮肤到肾脏的内在结构与形态,去科学化地评价人体器官的功能和价值;也可以从人文艺术的角度去体验那些鲜活身体故事背后的人与事,以及作为身体构成部分的器官与血液生产、塑造“个体”和“文化”的过程。

身体是科学认知的对象,也是文化塑造的产物。如同书中诸多故事所展示的,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身体的奥秘了解得越来越透彻。

从“脑叶切断术”到“前颞叶切除术”,身体在不断经受切割与缝补之后变得越来越“清晰”和“可控”。并且,不只是医学与科学在探索、介入或切割身体,文化、历史或机缘也会影响身体某个部分的去留。我们的身体并非自己所想象的那样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被文化所规训。

一些极端的例子是,有人选择提前切除健康的乳房,因为它们可能存有罹患乳腺癌的潜在风险;有人选择去做缩胃手术,以达到减重的目的。这是身体被动性的一面,是它的神秘性被科学不断消解后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自己,既涉及理性的沉思,更充满对身体的自我体验。这是因为“人类是有肉体的物种,经由身体的行为、部位与样貌、信仰与领悟,以及身体神秘成分的运作,才能具体化身为人”。

不仅如此,当我们悲伤、愤怒、失落或孤独之际,皮肤就会起泡、发痒或流脓,但我们要坦然接受伤疤,虽然不好看,但它是皮肤为保护我们不受外界伤害而战斗的“勋章”;鼻子赋予我们嗅觉,召唤我们的记忆,甚至改变我们的心智;肝脏是人类生命、智慧和不朽灵魂的所在,是勇气和爱的源头;对于童年之后眼睛失明的人而言,他们一定要学会重新建立自我意识以及对世界的认知。

也就是说,正是这副躯体可以留存我们的渴望、悲伤、喜悦和意识,正是它使得我们成为我们自己。

身体从来不只是被动的、等待被解剖和分析的对象,它在很大程度上构建了我们的文化。如皮肤病常常会让人感到羞愧,因为它意味着不洁与传染;鼻子总让人产生粗鲁肮脏甚至有点伤风化的联想,红鼻子成为滑稽小丑的标配;艾滋病被污名化,使得患者及其亲属往往无法实现对自我的认同与和解,不能卸下生命的重负。

不仅如此,我们担心食物,担心消化,担心我们的肠胃,消化道成为我们的焦虑所在,而这种焦虑意味深长,因为人类总是迷恋开始而不是结束。消化道再现的不仅是肉体的决定论和局限性,同时也意味着衰败和死亡。

子宫则是承载了人们期待的神龛,是启航的温床和安全港,是人类的第一个家和栖息地。

眼睛是人们创造社会的地方,与视线可及之处的他者彼此联结。如同神学家约翰·赫尔所言,“看得见的人所生活的世界是其可看见的身体的投射,可那并不是这个世界,只是某个世界”。

身体是构建自我与他者、自然与文化的中介与积极行动者,是知识的生成者与文化的塑造者。它既被动又主动,与我们的灵魂交融成长,我们的世界依赖于我们的身体体验。身体之外,别无他物。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医学科学报》 (2022-11-18 第12版 人文)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