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的屠宰:外科手术往事》,[美]琳赛·菲茨哈里斯著,徐说译,上海文化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定价:48元
◎王月丹
《治愈的屠宰:外科手术往事》一书以英国外科医生约瑟夫·李斯特的生平经历为线索,将19世纪英国外科手术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以故事形式展现出来,描写十分生动,仿佛在为读者表演一幕幕精彩的舞台剧或回顾不同人物的生平瞬间,具有满满的代入感和画面感。
这本书的内容是多维度全方位的,既是一部人物生平传记,又是一部医学发展史,还是一部科学知识的普及读物。
书中李斯特本人的成长和经历是故事的一条主线,介绍了他的出生、求学、发现、贡献、学术生涯、家庭、父亲、导师、姐妹,甚至岳父,同时又贯穿着外科手术发展的时间线索。麻醉、无菌术等外科手术发展历史上的一个个著名事件和重要节点,都被作者以细致的描写完美地复刻出来。
本书的开端是对一场麻醉手术的公开表演。李斯特以一名站在后面旁观的“小人物”登场,之后李斯特通过求学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并且克服各种困难,发明和推广了通过消毒进行无菌外科手术的方法。
今天的人们能够安全、顺利和毫无痛苦地进行手术治疗,离不开麻醉、无菌术和输血这三大成就。李斯特见证了初次应用麻醉术的神奇,亲历了无菌术的建立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推动者。无菌术的发明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包括书中描写的接受李斯特脓肿切除术的维多利亚女王。他还推动了基础医学和包括外科在内的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发展,是让医学不断创造出奇迹的奇迹。
没有李斯特的贡献,现在的肿瘤切除、器官移植和各种高难度医疗操作都无法开展,医学研究也难以达到如此高度,很多已经被人类战胜的疾病仍然会一直困扰和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本书随着李斯特在1912年2月的一个寒冷冬日里离世而不得不画上句号,没能继续描述输血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挽救无数年轻生命的奇迹。但是,正如本书结尾所写到的,“医学突然有了无限的未来”,没人知道医学还会创造出哪些奇迹。
读这本书不是在咀嚼纸上的文字,而是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以李斯特为代表的那一代外科医生的成长、努力和成就,和他们一起见证、学习,甚至痛苦、愤怒,以及思考和探索,经历失败和成功。本书让人体验了一位与外科手术技术发展一起成长的外科大夫的人生。
笔者在医学院求学的时候,我国著名免疫学专家陈仁讲课时曾说,“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这两个词在中文里就是一字之差,但是在英文里却相差很远,前者是“physician”,后者是“surgeon”,因为这两个职业的历史来源不同。
在古代欧洲,与外科医生相关的最早的职业是屠夫和理发师。由于他们经常动刀,又比较熟悉动物的解剖或者人体的形态,其中一部分人逐渐成为了外科医生。所以在19世纪,外科医生大多还是采取师傅带徒弟这样的培养方式,并且大多数外科医生也没有上过大学。
那个时代医生是体力劳动,社会地位低下,与水管工等手艺人一样,贫穷是他们生活的常态。通过李斯特这一代人的努力,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和治愈率大为提升,外科医生也成为了受人尊敬的职业。可以说,他们通过努力实现了外科医生职业的“自我救赎”。
译者将书名译作“治愈的屠宰”,而没有直译为“处刑的艺术”(如原书中所说的,“手术是一门凶残而血腥的艺术”)也非常有创造性。同时,使用“治愈”和“屠宰”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中文词汇,充分体现了早期医学探索艰难与矛盾的处境,也表明了以李斯特为代表的外科医学前辈们对医学和人类健康事业的伟大贡献。就像本书中文版封面上一位外网读者所说的,“有没有哪个词是‘大屠杀’的反义词?那就是李斯特所做的”。
难能可贵的是,在翻译成中文后,本书依然保持了英文天然的朴素和平实,没有精心刻意地使用华丽的辞藻,使19世纪外科手术发展历程以及李斯特的成长更加自然和深刻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让人更加被书中的“大事件”和“大人物”所吸引。
(作者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教授)
《医学科学报》 (2022-11-11 第12版 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