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思月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0-28
选择字号:
卒中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丁思月/整理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因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5%,特别是脑卒中一直是我国国民的首位死因。据世界银行预测,假如不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到2030年中国将有3177万例卒中患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因此近年来,我国在卒中防控方面开展了诸多工作。

卒中既是我国居民第一致死病因,也是主要的致残疾病,给家庭和社会经济带来重大的影响。卒中防治是影响“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问题之一。

百万减残计划助力卒中防治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指出,“2010年,我国卒中住院患者数量为152万例,2017年卒中住院患者数量约为315万例。仅7年时间,卒中住院患者数量增长了1倍多,可见加快普及卒中防治技术,推进‘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迫在眉睫。”

据了解,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动卒中防治工作深入开展,2018年王陇德联名80位院士提出开展“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的建议,旨在降低卒中发病后的致残风险和程度,降低因病造成的社会风险与家庭负担。该建议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有关部门深入做好防病宣传,改进对高血压、卒中等疾病的治疗,有效减少发病及残疾人群,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将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全国卒中防治的重要抓手。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贺胜表示,加强血压防控管理、普及卒中防治适宜技术,是推动“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落实的两项重要工作。

近年来,我国针对40岁以上人群的卒中筛查项目已开展多次,累计筛查900余万人,查出高危人群130余万人。目前,通过干预可降低部分高危人群的发病风险,这为未来我国卒中整体发病率下降奠定了基础。然而,在我国40岁以上人口数量高达5.6亿人的背景下,项目的整体覆盖面十分有限。防治工作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加强项目经验推广势在必行。

取得初步成效

“根据国际经验,卒中病发后,一些急救治疗措施,如溶栓、取栓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减少残疾发生率。”王陇德介绍,2014年以来,我国开始在基层医院大力普及卒中急救技术。目前,开展卒中急救技术的医院数量与接受治疗人数均有明显增长。过去5年中,我国先后建成500余家卒中中心,含350余家高级卒中中心、30家示范高级卒中中心。

全国3026家二级及以上综合医疗机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接受溶栓和取栓治疗的患者人数仅为4711例。随着区域卒中防治网络和筛查干预防治工作开展、出台并落实指导规范及构建卒中急救地图等,2017年接受溶栓和取栓治疗患者人数达44733例,提升8.5倍。

王贺胜介绍,在“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的推动下,我国卒中预防和救治水平将逐步提升,卒中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现状将逐步改善,因病致残所带来的社会风险与病患家庭负担也将随之降低。

一项针对全国1255家综合医院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2010—2018年,开展静脉溶栓技术的医院数量由273家增长到982家,开展例数由2172例增长到49225例,增长了21.7倍;开展介入取栓技术的医院由75家增长到459家,开展例数由306例增长到11552例,增长了36.8倍。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推动下,国内卒中防治日益加强。随着全国卒中中心的快速建立、卒中防治关键技术的普及开展,对于药物和器械的需求也高速增长。以前,我国卒中治疗相关器械主要依赖进口。近些年,我国卒中防治相关药物和医疗器械的研发与生产都在加速推进,创新药物不断涌现,仿制药生产和上市速度不断加快,国产器械也越来越精细化。为推动“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工作开展,我国在组织开展卒中适宜技术研究及推广的同时,也支持专家开展临床常用药物多中心登记研究,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四道难题摆在眼前

尽管我国在脑卒中防治工作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王陇德表示,目前卒中防治仍有四道难题摆在眼前。

第一,部分卫生行政部门、医院对卒中的防治仍不够重视。目前,仍有少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未按照要求成立卒中防治工作委员会,部分医院尚未认识到卒中的严重危害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工作流于形式,适宜技术开展得不理想。全国卒中登记平台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上报数据的医院中仍有489家三级综合性医院(占比44%)、1687家二级综合性医院(占比88%)未常规开展静脉溶栓诊疗技术;911家三级综合性医院(占比82%)未常规开展介入取栓诊疗技术。

第二,防治关键技术普及面不广、水平参差不齐、诊疗效果不佳是目前卒中防治的一大难点。主要原因包括本应开展卒中急救关键适宜技术的部分医院没有行动;掌握关键适宜技术的医生多集中在城市和大型医疗机构,基层缺乏专业人员;大部分基层专业人员技术水平有限,诊疗能力不足。

第三,科普宣教不足是我国卒中防治工作的现状之一。我国国民健康素养水平偏低,卒中防治知识知晓率偏低,多数地区卒中防治科普力度不够,普及面不广,且缺少长期规划。大部分民众,尤其是农村地区群众缺乏脑血管病防治知识。《柳叶刀》曾发表一篇关于中国卒中风险研究的报道,研究统计了全球25岁以上人群的卒中风险,全球平均24.9%,中国却高达39.3%,排名第一。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包括生活方式不科学、饮食习惯不健康、健康意识淡薄等诸多因素。

第四,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缺乏学科合作是制约我国长期开展卒中防治工作的一大因素。卒中防治人才队伍建设进度滞后,卒中防治工作涉及公共卫生管理、流行病学、神经、心血管急诊、急诊、影像、介入、康复、护理等多个学科,但专注卒中防治及工作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并且分散在不同学科。因此,成立国家级卒中专业学术组织至关重要,有助于推动多学科联合,全面推进我国卒中的防治工作。

王陇德介绍,后续工作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以血压管控为抓手,高效控制卒中主要发病因素;明确目标,加快推动溶栓、取栓等适宜技术培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卒中区域防治能力建设,提升管理能力,促进技术同质化;明确宣教工作责任和目标,创新宣传形式。

王贺胜表示,对于未来全国性的国民卒中防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及相关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切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继续实施好国家筛查与干预项目的基础上,以血压防控和管理卒中防治适宜技术推广为抓手,围绕“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开展工作。

《医学科学报》 (2022-10-28 第5版 封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