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祎琪 丁思月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0-14
选择字号:
二十大代表医风采

金秋十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在北京隆重召开。日前,二十大代表名单正式公布。其中,卫生健康界的代表们从哪些地方和岗位脱颖而出?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和心得?从今天起,本报开设专栏,结合他们的从业经历,讲述他们对党的卫生健康事业的观察和思考、参与和推动、展望和期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钱素云:

以责任心打底,方能不愧白袍

周一、周二出门诊,周三要到病房查房、开展互联网远程会诊、参加罕见病多学科联合门诊……时间被诊疗工作和各种科研学术日程塞得满满当当,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和内科教研室名誉主任钱素云工作的常态。

采访时,钱素云语气平和、笑容温柔,与通常公众眼中严格、干练的儿科重症医生形象形成一种微妙的反差美。

钱素云身上“柔”和“细”的那一面,多与病患相关。提到患儿,许多由她创造的、为同事和后辈所称道的“生命奇迹”,她总推说“不记得了”。谈到几个近期印象深刻的病例时,她讲到一名5岁多的罕见病患儿。

哮喘、生长发育落后、肺动脉高压、皮疹、胃肠溃疡……孩子辗转多地求医,看过多个科室。对于这样的患儿,有些医生会找出主诉症状最严重的先治,也可以主治与自己专科相关的病症,但钱素云不。

“我觉得越是复杂的疾病,越要尽量用一元论解释,从中抽丝剥茧,找出最核心、最根源的那个病。”她马上申请了罕见病中心多学科会诊,来自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呼吸二科、心脏内科、皮肤科、免疫科、消化科、临床营养科及出生缺陷遗传研究室的专家聚到一起。根据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多学科专家将其诊断为STAT3基因突变导致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钱素云“严”和“紧”的那一面,则体现在自我要求和教学带徒上。“我要求他们认真、多动脑,更要常去床边看病人。”她解释,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做事要认真。小到一篇报告的标点符号、字号大小和行间距,大到病历记录等,都要认真细致。同时,每接诊一名患者,一定要有自己的分析,要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即便仪器能提供的数据越来越多,医生也一定要多去床边看患者,评估病情变化,判定治疗效果。

无论柔软细腻,还是严格认真,都是钱素云。这看似迥异的“两面”背后,是一种能被患者和同行敏锐感知的特质——责任心。在钱素云看来,责任心是医生的底色,“医生最大的责任就是想方设法为患者纾难解困”。

对于这次能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钱素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充分、真实地反映基层和医疗行业的实际情况,做好本职工作,当好人民的党代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查琼芳:

一朝为医,即是一生赴救

“当时要去武汉,说不害怕是不现实的,没有人生来勇敢,但可以学会克服恐惧。遇到这个情况,呼吸科一定是责无旁贷的,况且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查琼芳说。

2020年除夕夜,作为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她出征了。这是上海最早支援武汉的一批医生。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奋战67天,她写下67篇日记,汇成10万字《查医生援鄂日记》。目前,该书已译成9个语言版本,在全球20多个国家发行。

“起初写日记是为了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写点东西回去,让大家在上海放心’,后来这成了我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查琼芳说,作为医生,刚到武汉会有挫败感,未知的病毒、危重的病情、患者的煎熬,“写日记”成了她战胜疲惫、鼓舞自己的一种特殊方式。

时隔两年多,今年3月,查琼芳又出发了。在这次上海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作为仁济医院隔离救治点临时党总支书记、医师组副组长,查琼芳带领医疗队先后转战世博展览馆、嘉定F1赛车场、新国际博览中心等方舱医院、静安公惠定点医院。她一次次穿着“大白”在超大方舱里倾听老百姓的诉求,不断完善调整团队流程。

从医24年,在呼吸科的日常诊疗中,她尽力帮助每一位患者,也收获了患者的真心托付与信任。有人十多年在她这里看病,更将至亲介绍给她看病,她成为“一家人的查医生”。2018年,查琼芳带着仁济医院的嘱托,来到云南省牟定县,开展为期半年的援滇医疗工作,把上海三级医院先进的理念与临床技能传递给当地医护人员。也是这年,她在援滇的义诊中度过中国首个医师节。

“一朝为医,即是一生赴救。”这些年,查琼芳日益深刻理解了作为医者、作为党员身上的这份责任。“我想,作为医者,就需要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一如仁济医德十二条中说的——‘医者之一生,乃为他人非为自己,不思安逸,不顾名利,唯舍己救人而已。除保全人之生命,治愈人之疾病,宽解人之痛苦外无他’。”此次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查琼芳说,“医者心之所向并非高居圣坛之上,而是去点亮凡尘俗世间的万家灯火,那么不论是否成为专家大牛,定会收获患者真心,这是我认为最有意义的事。”

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峪口镇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刘桂珍:

守望山村40余年

入夏以来,滹沱河上游最大的支流峪河水量丰沛,带火了周边的乡村旅游。许多游客选择沿河道漂流而下,到达目的地——山西省代县峪口镇段家湾村。

段家湾村,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已是十里八乡数得上的美丽乡村。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都说其中有刘桂珍的一份功劳。

刘桂珍今年59岁,身材瘦小。段家湾村乡亲,是她不离不舍的守望——她挎着药箱在山路上奔波了44年,在小学讲台上坚守了29年,当了25年村党支部书记、18年村委会主任。

时光回到1978年,那时村里没有医生,村民们常常小病拖成大病。县里培训赤脚医生,给了段家湾一个名额。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刘桂珍父亲一句“村里就你一个高中生,你不干谁干”,让一心想考大学的刘桂珍当起了村医,一干就是40多年。

通过自学、请教,刘桂珍学会了打针、输液、针灸、理疗,成了村民信任的“全能医生”。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半夜三更,只要村民需要,她都会第一时间赶到。

一次,刘桂珍去给人看病,自行车在半路上坏了,瘦弱的她扛不动自行车,怕耽误看病,干脆把车丢在路边,徒步走到病人家里。一位邻村村民路过时发现了她的自行车,帮她把自行车扛回了家。后来,丈夫向刘桂珍告知了此事,她不禁流下了眼泪。“村民们都认我的好。”刘桂珍说。

1988年,段家湾小学唯一的老师离开了,孩子们停课了。父亲一句“你临时顶上吧”,刘桂珍又兼任起了代课教师,一直教到了2017年下半年。这份“临时”活,一干又是29年。

长期为故土无私奉献,刘桂珍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1996年她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03年兼任村委会主任。

此次见到刘桂珍时,她正在村民家里出诊。最近天气转凉,72岁的李长来腰腿疼得厉害。“桂珍给我看了十几年病,有时看我生活困难还倒贴医药费。不光对我,对其他人也一样。”李长来说。

从李长来家出来,刘桂珍径直朝峪河河道走去,去见约好的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前不久,湍急的河水冲断了埋在河床下的供水管道。刘桂珍一直心急火燎,担心村民用水不便,也担心村里旅游项目“打了水漂”。经过小半天认真勘察和商量,最后大家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她才放心回了家。

“抬头看大山、低头见石头”是段家湾村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刘桂珍想尽办法带领村民走出贫困。她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带头在自家承包的三分河滩地种上了油松树苗。经过精心管护,第三年春天见到成效,三分地的树苗卖了7.5万元。

在刘桂珍的带动下,种树苗的村民越来越多。她不仅为村民垫钱送苗,还当起了技术指导员。后来,段家湾村成立了苗木合作社,注册了以“刘桂珍”命名的商标,成为远近闻名的育苗基地。到2017年底,段家湾村贫困户全部脱贫。现在全村种了120亩苗木、4000亩沙棘,脱贫户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桂珍说好肯定好。”79岁的村民郭永红说,在刘桂珍带动下,他家种了7亩多树苗。“油松、樟子松、白皮松等都长成气候了,年年有钱赚。今年已经卖了6万多元。”

种植中药材、试种黑松露……作为乡村振兴“领头雁”的刘桂珍一直没有停下脚步。今年,她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

眼下,刘桂珍正带领大伙儿着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相关公司合作开发度假休闲和野炊、野营、漂流等旅游项目,争取让村民们多挣“旅游钱”,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路生梅:

在党和群众需要的地方扎根

一大早,78岁的路生梅就在佳县人民医院的诊室中忙碌起来,耐心问诊,认真开处方,安抚哭闹的患儿,叮嘱家长各种注意事项……尽管已年近八旬,作为一名儿科医生,路生梅每周的三次义诊依然雷打不动。“患者需要我,我身体还很健康,还能继续为他们服务。”她说。因为“被需要”,路生梅在陕北扎下了根,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

1968年,北京姑娘路生梅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从医。佳县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沟壑纵横、环境恶劣。当地医疗条件十分落后,两排墙皮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县医院。看到这里群众缺医少药,路生梅许下承诺——“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陕北地区山连山、沟套沟,过去交通不发达,许多群众就医不便。为了让群众能及时看病,路生梅常常外出问诊。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跟着老乡到离城十几里的崔家畔出诊,当时她穿的是从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老乡看着实在不忍,劝路生梅回去,说他隔天背孩子再来医院就诊。路生梅没有答应,继续往前走,在临近村子的下坡路上,她索性半躺着滑了下去,到病人家里时几乎变成了一个泥人。

“当时心里只想着有个孩子还在等着我,时间就是生命,我必须前行。”路生梅说,经诊断,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村子里竟有5个类似症状的孩子,她一连抢救了三个孩子。为防止病情蔓延,路生梅在村里人的帮助下把5个病儿集中在一起治疗,不到一周,所有的孩子都痊愈了。

1983年,佳县人民医院首设儿科,路生梅成为首任儿科主任。多年来,不是没有机会去条件更好的大城市,只是她从没想过离开。她扎根黄土高原54年,不仅为众多患者解除痛苦,还致力于提升当地医疗水平。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她仍然选择在佳县为患者免费义诊。“国家已经给了我退休工资,我不缺钱,不能再拿另一份钱。”她说。除了在佳县人民医院、佳县中医院轮流坐诊,路生梅的住址很多人都知道,有的病人白天上班,下班才会上门咨询,路生梅也悉心接待。

路生梅说,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自己在激动之余还有一丝忐忑。“我会以此次使命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回报社会,回报大家对我的认可。”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主任医师袁雅冬:

为患者赢得更多治愈机会

不是在门诊,就是在病房、课堂,袁雅冬常常忙得脚不着地。最近,她又多了一个身份。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她深入基层调研,为履行代表职责做着紧锣密鼓的准备。

作为河北省呼吸病学带头人,近年来,袁雅冬积极组织开展“肺功能检查规范化培训万里行”“强基层,畅呼吸”等学术活动。采访中,说起近年来行业发展的显著变化,她说:“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基层医务人员忙起来了!”在一些学术和交流活动中,她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面貌有了极大改观,更重要的是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赢得了患者的信任,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在基层看病就医。

既是医生,又是教师。袁雅冬常说,医学是实践科学,光念书是念不出来的。“你看这个片子比起之前有什么变化?”“处理这种情况应该注意什么?”她敏锐地洞察着学生们的成长变化。在她看来,教学生的过程也是要求自己不断提升的过程。“你身后有一潭水,才能随时给学生舀一碗水。”

10年来,河北省呼吸病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袁雅冬说:“疾病诊断治疗水平与多学科协作相辅相成,为更多患者赢得治疗和治愈的机会。”她以牙源性的脓肿治疗举例说,过去由于各学科医疗技术水平较低,没有发挥多学科协作作用的机会,如果早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很容易发展到颈部脓肿,进而压迫呼吸,患者甚至可能就此撒手人寰。如今,呼吸、口腔、胸外等多学科技术发展,呼吸机治疗广泛应用,感染控制水平提升,这些都为多学科协作争取了更多时间,进而帮助越来越多的患者转危为安。

作为2020年河北省支援湖北省抗疫第一批医疗队队长,袁雅冬对全社会同舟共济、夺取“武汉保卫战”最终胜利的经历记忆犹新。她表示:“没有党和政府在关键时期的坚强领导和科学调度,不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取得胜利。”

对于此次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袁雅冬说,“只有把党中央对卫生健康工作高瞻远瞩的布局和要求学深学透,才能更好履行代表职责,发挥代表作用。”

(4~5版文字由陈祎琪、丁思月整理)

《医学科学报》 (2022-10-14 第4版 封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