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静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28
选择字号:
造一艘“方舟” 树一座丰碑

 

《一颗糖丸的奥秘》书封

◎刘静

拿到还散发着墨香的《一颗糖丸的奥秘》绘本,我有些激动。封面绘图上的顾方舟慈祥地站在孩子们中间,那俊朗的、极富感染力的样子,仿佛就在我面前。

1955年,江苏南通暴发大规模的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疫情,全市1680人突然瘫痪、466人死亡,随后疫情迅速蔓延,青岛、上海、济宁、南宁……危难之际,31岁的顾方舟担起重任,开始对发病机理不清、防治途径不明的脊灰进行研究。不久,他带领团队首次用猴肾组织培养技术分离出病毒,为预防脊灰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流行病学资料。

为控制脊灰疫情的蔓延,1958年,在获悉美国脊灰死疫苗上市的讯息之后,国家多部委决定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牵头,在云南昆明投资兴建脊灰死疫苗生产基地。

随后,以顾方舟为带头人的四人考察组被派往苏联学习考察死疫苗制备工艺。仅仅数月,顾方舟就敏锐地发现死疫苗在中国生产是一条不可行的路,他坚定地主张走活疫苗技术路线……

他的非凡胆识,实在令人敬佩!

1960年,为解决庞大人口对脊灰疫苗的需求,原卫生部决定将全国脊灰活疫苗的生产基地由北京转移到昆明。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阶段,各地基建工程纷纷停办,疫苗基地也处于准备下马的境地。原卫生部委派的专家考察组也不认可,因为这里连自来水、24小时供电等最起码的基础条件都不具备。

专家组焦灼地询问顾方舟的意见:疫苗基地何去何从?顾方舟坚定主张并立下军令状:不仅不能下马,而且要加快建设。而实现奇迹靠什么?三个字——豁出去!顾方舟不仅自己豁出去了,还“豁”出了一家三代,他将全家连同古稀之年的老母亲从北京迁到昆明玉案山。

在条件异常艰苦的大山里,他带领全所职工筚路蓝缕,没有住房就住在山洞,没有蔬菜自己种,没有道路自己修,甚至孩子们没有学上,他们就自己办起小学、自己当老师。当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他不仅义无反顾地以身试“毒”,还瞒着妻子“豁”出了刚满月的儿子……

这就是顾方舟精神——国家至上的家国情怀、求真务实的学者风范、不畏艰苦的革命意志、舍身奠基的高尚情操……他为我们树起了一座令人敬仰的人民科学家的丰碑,成为我们的楷模。

作为受其恩惠的那一代人,我由衷地感怀。记得有一次对顾老进行访谈,他在全面回顾“糖丸”研发的艰难过程后语重心长地说:“能在中国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这是国家的高度重视,是一个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努力,我们整整贡献了三代人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守初心、担使命”,我们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需要人民科学家精神,需要它爆发出更强大的时代感召力和引领力,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一颗糖丸的奥秘》不仅为我们讲述了顾方舟严谨的科学精神,而且内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帮助孩子们一步步了解科学研究的神奇和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顾方舟(1926—2019)

医学科学家、病毒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校长。在中国首次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成功研制出脊灰活疫苗和脊灰糖丸活疫苗,让无数儿童免于致残,为我国最终实现全面消灭脊灰作出巨大贡献。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医学科学报》 (2022-01-28 第12版 人文)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