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贺林 来源: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7
选择字号:
贺林:医学研究者难短时间成器

 

贺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院长

医学科学家简单地理解就是从事医学相关研究的专家。他们将科学研究纳入其常规工作,并将科学作为整个医学工作的组成部分。

在西方国家,医学科学家比较普遍。我国近几年才出现医学科学家。在我看来,医学科学家应该是具备科学能力的医生,而不是为了医学科学家的称谓努力发论文的投机者。试想一下,如果某些人对医学与科学都是一知半解、弄得不伦不类的话,反而达不到效果,甚至还有可能滋生腐败行为。

例如,为了让考核看起来更“漂亮”,就要在论文上下功夫。但工作成果绝不会凭借临时“抱佛脚”就能够反映出来,那么要如何满足领导对医学科学提出的高要求呢?这其中难免出现不轨行为。可以说,医生的科学研究成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杀出一条“血路”,这也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而从业务本身来说,医生的本质工作就是治病救人。当然,医生如果懂得一些科学知识,肯定会对工作有所帮助。比如,现在很多医生都缺乏遗传学知识,而缺乏遗传学知识,可能会导致他们对很多问题想象力不够,难以看清问题的本质。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经常提出一个观点:现代医学走到今天,几乎从来没有彻底把某一种疾病的发病率降下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治标不治本。如果医生不从科学的角度解决这件事,就没办法了解疾病真正的、深入的原理。换句话说,只有把遗传学的内容融入疾病预防诊断中,才有可能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那么如何将科学与医学关联?或许可以从教育制度下手。目前,我国在医学生培养方面,通常是大学五年的医学学士教育和三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相当于将科学内容累加到医学知识中。即便如此,接受这类教育的人相对而言数量也很有限,有限的数额加上外界的强压,就会导致有些人产生抵触情绪,有的人在学业结束时对医学和科学都还是一知半解。而培养医学科学家需要教育与知识的连贯性,仅靠三年的规培是不够的。

此外,不能一概而论地谈是否支持所有的临床医生从事科研的工作,还应该权衡利弊。人生时间有限,如何合理地分配时间,还需要看个人选择,也需要进行比较周全的策划。

目前,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医学科学家并不多,毕竟我国的医生缺口还很大。来自卫健委的数据显示,以2030年每一万人有5名全科医生来看,目前还有差不多50万人的缺口。而真正的医学科学家往往只在幕后做研究,这与现实需求有些脱节。

其实,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例如英国教育系统中的高中是两年制,大学是三年制,硕士一年即可毕业,读博士也只用三年。这样一来,英国比我国完成博士培训的时间少了10年。而英国教育的文凭在全世界都被认可。因此,我们可以在教育系统设计上聪明些,这样才有利于实质性促进不同层面的发展。

《医学科学报》 (2022-01-07 第4版 封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