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美清 陈祎琪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9-15
选择字号:
用爱与勇气,携手共抗淋巴瘤

 

图片来源:摄图网

◎黄美清 ◎本报见习记者 陈祎琪

在淋巴瘤的患者群体中,有年逾古稀的老年人、有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他们是医生、教师、工程师、学生……本期《医学科学报》采访了多位淋巴瘤领域专家,请他们讲述那些用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和医生携手战胜病魔,重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让生命的色彩重新绽放的患者故事。

当老人患上淋巴瘤,乐观的心态是痊愈的良药

在江西省肿瘤医院教授双跃荣40年的从医生涯中,他一直记得一位79岁高龄的淋巴瘤晚期患者,其从事教育工作,确诊时还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双跃荣根据规范治疗原则建议她在手术后接受化疗和免疫治疗。经过积极配合,如今10年过去,近90岁高龄的她仍然活跃在江西教育界,出版书籍、开设讲座。

“是科技的进步、家人的爱与支持和自我的勇气让她得以痊愈。”双跃荣还记得这位老人曾说过,虽然无法选择疾病,但她可以选择面对疾病的态度。就是怀着这样一颗积极、乐观和坚韧的心,她最终战胜了淋巴瘤。

10年前,刘卫平也接诊过一位50多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由于病灶较大,已经对肢体活动和言语表达造成影响。但经过规范治疗,这位患者达到了理想的缓解状态,并接受了自体移植的巩固治疗。

10年来,她没有再接受过任何抗肿瘤治疗,可以说已经与淋巴瘤告别了。刘卫平感慨,“乐观的心态对于疾病控制非常重要。有时候即使病情严重,但只要调整好心态并积极配合治疗,依然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当青年患上淋巴瘤,黑暗过后就能迎来大好时光

10年前,一位年轻小伙子毕业后到北京工作。然而全新的生活刚开始,他就出现了淋巴结肿大症状,而且病情发展迅速,待确诊并入院时,淋巴瘤已经发展到晚期。本该光明的未来骤然进入了至暗时刻,他陷入了深深的沮丧中。

“幸运的是,他和他的家人都非常配合治疗。在进行标准的足疗程化疗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他达到了完全缓解。”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教授林宁晶说,后来他不仅重返工作岗位,还步入了美满的婚姻生活。2022年,他迎来了自己的宝宝,还把宝宝照片发给了林宁晶,“全科室的医生都由衷地为他高兴”。

刘卫平也曾遇过一个十六岁的青少年,正值初中升高中的关键时期,却不幸患上了霍奇金淋巴瘤。因为不想耽误学习进步,家长询问医生是否能一边上学一边治疗,但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最终家长听取了医生的建议,让孩子休学半年,专心治疗。如今,当初的小孩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成年人,正在准备考研,光明的人生前途在前方等待着他。

“我经常跟病人讲,患了淋巴瘤虽然不幸,但或许是上天在借此提醒你,生活节奏太快了,步子迈得太大、太急了。我们需要慢一点,多看看身边的景色,再继续前进,人生还有很多的精彩。”刘卫平说。

20多年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郑文接诊过一位刚毕业不久的IT工程师。他的病情令他感到痛苦和不安,因为他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刚刚有了女朋友,幸福曾经是那么触手可及,但这一切都在淋巴瘤的重创中戛然而止。

经过医生的悉心诊疗,他的病情得到了缓解。虽然后来病情有过波动,但他始终信任医生,并积极配合治疗,最终达到完全缓解。

如今,当初的女朋友已经成为了和他携手一生的妻子,他们还生下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宝宝。他拿着宝宝的百天照片给郑文看时,感激地说:“郑医生,谢谢您治好了我的病,我重新回去工作了,也结婚生子了,现在我非常幸福。”看着宝宝的照片,郑文内心非常温暖和开心。

郑文还记得另一位患者,是北京大学在读研究生,临近毕业之际,她的人生却发生了变故——本以为是胃溃疡,却不幸被诊断出患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病情严重,需行自体干细胞移植,然而不富裕的家庭条件和无经济能力的学生身份令她在治疗费用上捉襟见肘。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得知此事后,良师益友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让她顺利接受了自体干细胞移植。身体康复后,她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和恋人走进了结婚的殿堂,还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宝宝。

“这些故事都让我深刻感受到,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病魔,创造生命的奇迹。”郑文动容地说道。

当医生患上淋巴瘤,理智与勇敢让生命柳暗花明

5年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教授刘卫平接诊了一位同是医生的患者。经过诊断,患者病理类型的总体预后不理想,五年生存率甚至不足50%。或许是因为医生的职业经历,他始终都非常理智和乐观,这使他的病程大大缩短,治疗效果良好。

然而天不遂人愿,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年后,患者淋巴瘤复发。面对这样的打击,他没有气馁,而是重新振作起来,接受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而后他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到现在已经5年了,患者没有出现肿瘤复发或进展,临床上一般认为他已经痊愈了。其实他能够战胜淋巴瘤,不仅因为医生实施的治疗,更重要的是他面对疾病永葆乐观的心态。”刘卫平坦言。

无独有偶,航天中心医院血液科主任王静波也有过“同事变患者”的经历。她在罹患NK/T淋巴瘤后接受了化疗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但不幸的是,没多久肿瘤复发了。当时,她的压力非常大。孩子正在上中学,丈夫工作繁忙,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作为家庭的中流砥柱,她若倒下以后怎么办呢?

柳暗花明又一村,王静波团队对她的病情详细评估后,为她量身定制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案。如今,这位患者造血干细胞成功移植快5年了,她已经重返医院治病救人,家庭也恢复了往日的幸福。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教授谢彦也接诊过一位心外科医生,其年逾六十,被诊断为套细胞淋巴瘤。为了争取最理想的治疗效果,他自愿参加了当时正在进行的一项全球性临床研究,长期的随访结果表明,其疗效非常好。如今,他又从患者回归到医生的身份,继续发挥光和热。

《医学科学报》 (2023-09-15 第6版 封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