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思月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8-25
选择字号:
“风风火火”急诊科里的柔情

◎丁思月

《急诊科里的一千零一夜》,巴普蒂斯特·博利厄著,马向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定价:58元

2021年冬天,一部职场观察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3》播出,这一季聚焦医疗行业,获得了很高的讨论度。如果问哪一部分是整部综艺里最精彩的,相信大部分观众会选择急诊科的片段。

马不停蹄的值班轮转、十万火急的病人转运、剑拔弩张的家属谈判、千钧一发的临终急救……在这里的人停留的时间大多很短,却不约而同地展示了极深的人生切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主任卢骁是最受网友欢迎的医生之一,他身上具有一种充满魅力的矛盾感:他边留着络腮胡,边喷着香水;衣着精致,踩着限量版球鞋上班,却有着极其丰富的一线经验、扎实的学科背景和高超的医术。被称为“铁汉柔情”的他,身上有一种浪漫的英雄主义。

卢骁曾在网络社交平台分享了一本名为《急诊科里的一千零一夜》的书。他这样写道:“博利厄就在他的书里讲述了这样的医生和护士,大家如果喜欢我的急诊室日记,相信也会喜欢他写的这本书。他的笔触幽默又可爱,科室日常的离奇对话,医护人群脆弱、真实的一面,在这里都能找到。做冷漠的医生,不如做内心强大的医生。医术有用到尽头的时候,但医生的精神永远坚守。”

毒舌医生的内心柔情

《急诊科里的一千零一夜》翻译自法国畅销书“Alors, voila”,本书作者巴普蒂斯特·博利厄是一名医生,他将自己的实习经历写成这本令人又哭又笑的病房手记,获得了三百万法国读者的好评。

一个人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才会想成为医生的?每个医生都有不同答案。善良的博利厄在他八岁时遇到了那个决定性瞬间,他遇见一个被暴力伤害的风尘女子,当时她的下唇被切开,一边脸颊从太阳穴裂到嘴角。那一刻,童年博利厄决定以后要保护那些受伤害的人,他想治好女人的那张嘴和脸。就这样,博利厄走上了医学之路,并如愿成为一名实习医生。

身为实习医生的博利厄在医生白袍下穿着加拿大伐木工式的红色格纹衬衫,架着黑框眼镜,茂盛的金色小胡子尽情生长,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的唯一益处就是,病人会感到放心。

《急诊科里的一千零一夜》其实没有一千零一夜那么长,它只有七天的故事,博利厄和他的同事们在七天的高强度工作中,拯救了很多人,也送走了很多人。博利厄记录了医院急诊科里的各色病人和他们匪夷所思的病情,不同性格的医生、护士日常工作的点滴。这一切都成为他戏谑甚至毒舌的对象。他把这些当笑话讲给那个住在7号病房、被他称为“火鸟女士”的老人。因为这最普通不过的急诊七天,却是这位女士生命里的最后七天。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已经不愿意配合治疗,甚至拒绝饮食。她临终前唯一的愿望是见远在美国的儿子最后一眼,却因为美国“火山爆发、飞机延误”而不能如愿。为了陪她走到人生终点,大家连哄带劝,希望她开心一些。而给她讲医院里的故事则是作者能想到也确实有效的方式之一。

在这七天的记录中,他有时候毒舌自己的病人过胖:每天早上必须动员四名照护人员为她进行清理,为时两个钟头——她的身体太过庞大,可以同时从床的两边掉下去。他也吐槽自己经验不足:作为实习医生,我有点狡猾,也有点怀疑自己的技术,所以要把自己扮成“未来式大教授的年轻人”,并且把它当成安慰剂“喂”给我的病人。他还调侃自己的职业:当宝蓝色被超人捷足先登,蝙蝠侠的黑色排不上用场,医生只好去跟病人说“我会把你治好”,但穿得像死神……

当然,更多记录是作为医生的日常工作:他描述自己的心情随着严重败血症的病人体温变化而跌宕起伏;他苦恼如何想办法给好不容易怀上孩子的准妈妈解释检查结果是宫外孕、不拿掉就会有生命危险;他窃喜自己向92岁的老奶奶撒谎说自己祖母和她同名,以取得对方信任并顺利解除了为其手指排便的尴尬;他还颇为得意地用手机拍下醉态百出的少男少女,说这个视频比什么劝诫都能让他们下次少喝一点,甚至给这个取名为“智能手机执行的二次预防”……

“逗人笑很容易,安慰人很困难”

很多医疗从业者不理解,患者为何对于专业指导意见油盐不进,非要去听信互联网上的伪科学和亲友的偏方。

在医生眼中,疾病是一个需要应对的问题,它要么有明确的几种治疗手段,由医生跟患者和家属沟通怎么权衡利弊;要么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医生虽不忍但也得告诉患者和家属实情。但在患者那边,他们要寻找的不仅是治疗方案,还期待一些叙事和信念,最好这套叙事还能和他们既有的文化观念融会贯通,让他们迅速掌握情况,摆脱目前的痛苦和不确定性。

换句话说,医生出于职业训练,认为自己要做的是治疗身体方面的疾病,但患者其实进一步期望医生理解他的疾痛,用他能听得懂的话,给他心理上的宽慰。

疾病和疾痛的这种区分来自美国医学人类学家凯博文,他从自己的从医经验出发,观察到专业的医护人员常常缺乏这方面的意识。那些伪科学和偏方,虽然实效可能反而会加重病情,但从业者服务意识很好,恰恰给了病人疾痛方面的回应。而本书作者虽然行文看起来没个正经,但在体会病人的疾痛方面倒是非常耐心仔细。

火鸟女士本来已经出了急诊科进了临终看护病房,不算他要负责的病人了,他却放不下心,一面叮嘱她按时吃饭,一面理解她的负面情绪,时不时掏出他的故事本,用其他病人的疾痛故事来唤起她撑下去的意志。

日记里记录下了火鸟女士的种种反应,顽固地拒绝、开怀大笑、对病房外的世界产生了好奇,等等;这种关照不限于一两个病人,常常并不奏效,因此作者才在书中感叹,“逗人笑很容易,安慰人很困难”。

博利厄在用实际行动验证了凯博文对于疾痛叙事的理解。对这样的意识和行动的记录,是本书在医学写作上难得的成就。

此外,书中还有一个很温暖的故事,发生在2号病房的海绵人身上,他全身水肿,严重到浆液渗得到处都是,甚至流进肺脏、腹部,穿过皮肤。他的身体在床单上“流泪”,所以必须不停地换床单。

他走了之后,博利厄替他设想了无数个新的没有痛苦的人生剧本:他会快乐地长大,吃下各种油的、咸的、甜的食物,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尽情奔跑,观赏奔腾不息的江河,穿越连绵千里的森林;运气好的话,还会好好爱过。

作者说,他人的结局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自己脆弱的生命。我们喜爱的、怨恨的,手上拿着的、心里期待的,我们的善行和懦弱……一切都引发永不停息的回响。

急诊科里的故事不止一千零一夜,而翻开这本书的幸运的我们,收获的大概就是这句:“总有一天,大家都会生病。这一点确凿得无人能逃。怕吗?当然,害怕是正常的。不过放心吧,在医院和诊所等着各位的,全是了不起的男人和女人。”

《医学科学报》 (2023-08-25 第12版 人文)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