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可莹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7-28
选择字号:
马骏:期待鼻咽癌成为历史

 

马骏受   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徐可莹

“恶性。还这么年轻……”没等医生说完,肖羽便哭了出来。这个刚满27岁的漂亮姑娘以为自己要死了。

人生原本一路春天,她甚至计划着在今年内披上婚纱。但命运似乎开了个过头的玩笑。两个月前的一次常规体检中,肖羽被查出EB病毒阳性,后经医生确诊为“鼻咽癌III期”。“癌症”两个字宛如一记重拳,猝然捣在她的心窝上。

来不及反应,治病成了生活的全部。在医生的建议下,肖羽从老家清远来到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第一时间接受了肿瘤活检,随后开启为期两个月的放化疗综合治疗。曾经热爱分享的她,已经很久没更新过朋友圈了,最后一条动态停留在确诊那天:“未来的主线任务:活着。”

宿敌

打开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线上挂号页面,“鼻咽肿瘤”赫然排在所有病种的第一位。肖羽一个月前刚到医院时,也被这里的患者数量吓了一跳:“有满满3层楼。”

作为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首席鼻咽癌专家,马骏和鼻咽癌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整整38年。

1985年,他从湘雅医院本科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就职。两年后考取研究生,师从我国鼻咽癌流行病学及临床防治研究第一人——闵华庆教授。来广东前,这位湖南小伙对鼻咽癌的杀伤力一无所知。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他才逐渐体会到对手的可怕之处。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数据”,鼻咽癌在我国整体癌症发病率排行中位列第20位,在广东高发癌症中排名第6位。尽管在华南地区相对高发,但是比起肺癌、肝癌、胃癌等传统意义上的“癌王”,鼻咽癌只能算一种“小癌”。

然而,鼻咽癌虽“小”,却也足够“阴险”。很多常见的恶性肿瘤都是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鼻咽癌不同,它的发病年龄很轻,平均只有40岁。此外,由于肿瘤生长的位置比较特殊——在头颅正中央的鼻咽腔内,早期无明显症状,所以鼻咽癌的发现时间普遍较晚,等病人有所察觉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了。

“临床上超过80%的病人都是中晚期。他们很多是家庭的支柱,上有老下有小,得病对整个家庭的打击特别大,也让我们一线工作者感到鼻咽癌防治的形势非常严峻。”马骏说道。并且,鼻咽癌的诊疗难度极高。特别是由于病灶位置的特殊性,鼻咽癌患者在接受颅颈部放射治疗后,往往会出现很多后遗症,如听力下降、发声受损、颈部纤维化等,严重者还会出现性格改变的情况。

作为临床医生,马骏对这些痛苦感同身受。多年来,他朝思暮想的问题只有一个:如何才能帮助患者减轻病痛,从根本上提升预后的生活质量呢?唯有让治疗变得更加精准。然而,早期中国医生在鼻咽癌诊疗领域完全没有话语权,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鼻咽癌诊疗进展都陷于停滞。

阻击战

转机出现在1997年。

那一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受邀回国担任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院长。为了尽快提升医院的整体科研水平,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年轻医生走出国门,去世界各大顶尖医疗中心学习技术和经验。在曾院士的推荐下,马骏于2000年前往美国著名的癌症中心——得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训练。赴美期间,他掌握了世界先进的肿瘤诊疗技术和最新的科研方法。回国后,他雄心勃勃地迈出了鼻咽癌诊疗“中国方案”的第一步。

回顾近40年的临床研究生涯,马骏觉得像极了一场各个击破的阻击战。这最先要拿下的,必定是“标准之战”。

临床分期是所有癌症诊疗的第一步。分期标准及规范的确立,必须以严格的临床试验和数据分析为基础。

“一定要建立起中国患者自己的数据库!这样才能真正摸清肿瘤的侵犯及转移规律,对国际上的疾病分期标准提出中肯的改进建议。”马骏暗自发誓。于是,经过近30年的患者数据整理和观察分析,马骏团队先后促成了国际分期标准同时期总计9项修订中的5项,纠正了30%患者的不合理分期,避免了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

随后要攻下的是“精准之战”,关键是放疗技术的精准化。于是,马骏带领团队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研究,绘制出了全世界首张鼻咽癌局部侵犯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危险地形图”。它就像一张高精度的军事地图,准确标出了敌人的位置,也标出了居民区和友军的位置,帮助鼻咽癌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实现“指哪打哪”,给予肿瘤致命一击,从而有效降低肿瘤的复发率。

此外,马骏团队还和鼻咽癌展开了“组合之战”,改进了放疗加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一般而言,局部晚期患者接受单纯放疗的预后是比较差的,需要结合化疗来提高疗效。然而,应当在何时介入化疗?以什么样的方案进行化疗?国际医学界始终没能达成共识。

马骏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3项大型III期临床试验,累计入组了上千例患者,最终证实“放疗前化疗”是局部晚期鼻咽癌最合适的化疗时机,“吉西他滨+顺铂双药化疗方案”是最合适的方案。针对部分高危患者,在放疗结束后进行“节拍化疗”还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这些结果都被国际指南一一采纳并推广应用,“中国方案”成为了全世界所有鼻咽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

医病,也医人

马骏对病人的关怀,永远是细微而具体的。

当被问及鼻咽癌的症状时,他立马便想到病人们还未入秋就已经上身的厚外套、随身携带以缓解口干的大水壶、为遮挡僵细颈部而特意穿上的高领毛衣……“它是这样”是马骏的一句口头禅。过去38年里,他曾用类似的句式向无数患者解释过病情,安抚过他们的情绪。

肖羽常和其他病友围在一张大圆桌旁吃饭,听“前辈”们分享自己的抗癌经验。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是积极而勇敢的。“治癌的过程就像钝刀子割肉,挨过去就好了。”但有些患者则没有这么“幸运”。他们将要面对的不是“挨过去”,而是“彻底失去”。

马骏曾接触过很多这样的病人,他讲了其中一个故事。那是一位年轻的音乐老师。唱歌是她毕生热爱的事业,也是谋生的手段。但传统放疗的照射范围很大,即便是将肿瘤控制住了,放疗的并发症也会导致病人的听力和发声能力明显受损。

“一个音乐老师,唱不了了,也听不清了,直接就失业了,这对她的打击将是非常大的。我们医病,更要医人。”为尽量减少治疗对病人日后生活的影响,马骏和同事们耗费了很多心血,做了大量数据研究,最终“量体裁衣”地为她设计出了一个针对性的放疗计划。

“当时她的肿瘤病灶在左侧,我们对右侧的腮腺、颌下腺、口咽部及中耳、内耳进行了精细的勾画和剂量保护。最终这个患者治疗后口干及听力下降都不明显,仍能从事原来的工作。”

能够通过治疗给予患者实实在在的宽慰,是马骏作为医生最大的幸事。2017年,马骏在首届国家名医高峰论坛上被授予“国之名医”称号。对于这类荣誉称号,他的认识格外朴素。“病人和家属有需求,我们学这个专业,就要做好这件事情,尽力去帮助病人。这是我们做医生的分内之事。”

谈及多年来的从医信念,马骏想了想,说:“战胜癌症。”“马骏说,对无数同他一样的临床医生和正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来说,“战胜癌症”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个美好的愿望;还务实地代表着一个不断挑战、不断尝试的过程,其中凝结着很多人的默默付出和不懈努力,更包含着无数失败与无法言说的痛苦,但与此同时,也充满勇气与希望。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鼻咽癌成为历史。”马骏坚定地说。

《医学科学报》 (2023-07-28 第7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