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祎琪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3-10
选择字号:
揭开“光明的偷盗者”真正面目

 

《青光眼·光明的偷盗者》,段宣初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定价:49.8元

◎本报见习记者 陈祎琪

3月6日是世界青光眼日,3月的第二个星期是世界青光眼周。2023年3月12日至18日是世界第16个世界青光眼周,今年的主题是“关注青光眼:共识保视野,指南护光明”。

青光眼被列为仅次于白内障的世界第二位致盲眼病和世界第一位不可逆的致盲眼病。青光眼发病具有较强的隐匿性,很多患者发病初期没有任何症状,这个可怕的“视力小偷”就像老鼠偷奶酪一样,偷走一点,视神经损害就会严重一点,等把奶酪偷完了,患者可能就失明了。所以青光眼被称为“光明的偷盗者”。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青光眼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据估算,全球约有近8000万青光眼患者,2020年我国青光眼患者的人数已达到2100万,致盲人数达到567万。

由于青光眼是一个终身性疾病,每位青光眼患者几乎都需得到眼科医师的长期监护。只有医生、患者及其家属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使患者正确了解与认识青光眼,不再为患青光眼而增加思想负担或产生悲观恐惧,才能终生保持有用视力而不致失明。这也是为什么众多青光眼患者期望青光眼专家撰写科普书籍。

《青光眼·光明的偷盗者》就日常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用科学的态度、实用的内容、通俗易懂的文字,并讲究趣味性,向青光眼患者作宣传教育,非常适合于青光眼患者阅读。第一版一经面世,先后印刷3次,超过10万册,深受青光眼患者好评,帮助青光眼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近年来,随着青光眼专业知识,包括检查技术及手术方式等有所更新,本书也与时俱进,于2021年再版,由权威青光眼专家坐镇,向读者科普青光眼如何早期发现、如何治疗和如何终生保持有用视力。

什么是青光眼?

青光眼是指眼内压间断或者持续升高,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神经造成损害,从而导致视神经萎缩、视野缩小、视力减退的一组进行性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的总称。

青光眼的症状有哪些?

急性发作的患者会出现突发眼部剧烈胀痛、头痛、视力下降、虹视,严重者可出现恶心及呕吐,临床上很容易被误诊。

慢性发作的患者不如急性发作剧烈,多表现为眼球酸胀不适,视物模糊,休息后可缓解,因进展缓慢,早期患者多不易察觉,待出现视力明显下降、视野缩小等视功能损害后才引起重视,此时多为晚期。

哪些人易患青光眼?

青光眼虽然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研究表明,以下高危人群更易患青光眼:家族有青光眼病史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高度近视者、50岁以上人群、有外伤史者、高眼压者、体格瘦小小眼球者、性格急躁忧虑者等。

情绪波动、过度疲劳、近距离用眼过度、暗光环境或全身疾病等可促使青光眼发作。

如何防治青光眼?

遵循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选择因人而异。药物治疗可以通过口服或滴眼液的方式控制眼压;手术或激光治疗可以在药物治疗无效或不可行的情况下使用。

高风险族群应定期到医院做青光眼相关检查。一般说来,在35岁到40岁应进行一次青光眼检查,40岁以后每2~3年检查一次,60岁以后每1~2年检查一次,以排除或及早发现青光眼并进行治疗。

此外,青光眼患者需要终生随诊,即使做过青光眼手术,也要定期复诊。对于已确诊的患者,要遵医嘱定期随访、测量眼压,按时、按量用药,防止青光眼进一步发展。

《医学科学报》 (2023-03-10 第12版 人文)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