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孔来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2-15
选择字号:
公共卫生:由个体向群体的叙事转向

 

《生命线》,[美]温麟衍著,步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 年 10 月出版,定价:68 元

◎张孔来

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交通、信息传播、医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新冠疫情阻隔了人群中的正常交往、缩短了我们的生命并极大地降低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流行病的影响、公共卫生的议题,前所未有、大张旗鼓地涉入了当代人的生活。

公共卫生是我们的生命线,每个人心中各有独特体验。这条生命线,不是空想出来的意念,而是心怀社会、摇旗呐喊、躬体力行所勾画出的波澜图景。

《生命线》作者、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客座教授温麟衍是一名急诊医生,通过参与社会倡导活动和公共卫生实践的经历,将公共卫生工作的真实场景呈现给读者。

本书没有高高在上的技术话语与说教训导,都是每个人身边的生活故事。随着作者的成功、失落,读者得以体悟一位公共卫生工作者的赤诚之心,也得以窥见那些不起眼儿的公共卫生项目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正因如此,无论是了解公共卫生工作,还是反思公共卫生实践,这本书都能让我们有所收获,从而走进公共卫生这一伟大的人类事业。

医学叙事中,公共卫生无疑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公共卫生的故事弥补着社会治理的缺憾,保障着弱势群体的需求,坚守着健康公平的理念。

大约100年前,北京协和医学院与京师警察厅合创公共卫生事务所,此后陈志潜先生等协和师生又参加了晏阳初先生的定县实验,将统计防疫、环境卫生、日常卫生保健、卫生护理和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利用当地的人力物力资源,解决公众的基本卫生需求,通过公众集资、政府投资,建立了联结最基层的三级卫生保健网,直接影响了全球范围的公共卫生实践模式。

基于中国的经验,1978年,来自134个国家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代表集体通过了倡导初级卫生保健的《阿拉木图宣言》,明确指出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关键和基本途径。

初级卫生保健至少包括:1.对当前流行的卫生问题以及预防及控制方法的宣传教育;2.改善食品供应保障营养;3.安全饮用水及基本环境卫生;4.妇幼卫生保健;5.主要传染病的免疫接种;6.地方病的预防及控制;7.常见病伤的妥善处理以及基本药物的供给。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实践由他们自己设计、摸索并取得积极成果的崭新道路。

公共卫生事业需要弥合裂痕。公共卫生具有天然的跨学科属性,确实是一项“身着白大褂,握紧拳头”的事业。它既融合了多学科的研究与实践,也融合了临床个体和社会群体,从书斋里的思考延伸到社会中的改良,探究改善人类健康的最佳路径。

公共卫生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开放性,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不容将研究领域圈成个人研究领地的算计。正是沿着这样弥合裂痕的路线,本书作者在求学道路中渐渐认清自己的梦想,在临床医学的学习及从业中关注社会问题,与伙伴通力合作,致力于公共卫生与政策倡导。

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认为,坐堂行医、等人得病,前不防、后不管,是一种苍白无力的被动式、碎片化和断裂的医疗服务链,可能导致医疗费用的无序快速增长。弥合裂痕的价值正在于弥补这一短板,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发现促进群体健康的方法,充分利用现实可及的资源,从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等方面,实现从个体到群体医学意义上的长远健康效益最大化,了解患者的需求和问题,理解人性,达到身体和精神健康的完好状态。

这样的理念虽然新鲜,但其运用并不陌生: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公共卫生课,特别是现场实习,转向着眼乡土的公共卫生事业,曾被认为是“唯一的让学生认识中国本土健康问题”的课程。

20世纪90年代,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先后在北京市东城区和通县建立了城乡两个公共卫生现场教学基地,并开展医学生的公共卫生现场工作。让医学生从区、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城区)和县、乡、村(农村)三级水平上,了解城乡卫生保健网络卫生资源及其职能情况,学习开展疾病控制(慢性病、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治)、妇幼及老年保健、卫生监督管理和促进健康的工作,尤其是农村常见病及传染病的防治;推动学生参加调查研究,初步掌握在社区中开展疾病控制和促进健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领悟何为群体观念、社区观念和预防观念,形成疾病控制的完整思想,也就是解决管天管地管空气,就是不管人的症结。

所以,实现健康中国的构想,不只是运用基础和临床医学知识去诊断和治疗疾病,还应该从公共卫生知识、社会科学方法和人文的视角,对疾病发生、发展的个体及社会环境间的关系进行诠释,对常见疾病以及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的严重疾病和多发疾病进行预防并促进健康。

公共卫生事业锤炼着个人的品性。20世纪40年代,我七八岁的年纪,和家人住在甘肃兰州,突然发高烧,全身凡有皱褶的地方颜色变黑,生命垂危,当地没有人见过此病。张查理、杨宜两位教授判断可能是黑热病,但兰州从来没有出现过黑热病。父母心疼独子,没有同意骨髓穿刺检查病原体,同大夫商量,最终决定通过试用毒性较强的药物验证诊断。注射两针药物后,我的体温迅速下降。两位大夫马上请同事帮助在印度流行黑热病的地区购买高效、便宜的药物,另外请中央卫生实验院派专家到兰州做流调。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何观清教授承担了这项任务,最终摸清了利什曼病原虫由狗经白蛉子到人的传播路径。这是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实践挽救我生命的一次经历。

过往的经历指引着个人选择。自1952年进入北京医学院学习公共卫生开始,我在基层和公共卫生领域工作了60余年,是这一领域的“老兵”了。记忆中最辛苦的一天,是背着行李走了90里只吃了一顿饭。抱着服务人民的信念,公共卫生工作者经常自己找“苦”吃,但我们深知自己工作的价值,尽管鲜为社会所见,鲜有高光时刻,但我们从心里感到甘甜和愉悦。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深入现场,奋斗在防控疾病的一线,一切指向都在于服务人民。为公众服务是公共卫生的准则;关怀弱势群体是公共卫生的应有之义;扎根基层、与基层的公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是每一位公卫人的必修课,也是对个人品性的锤炼。

本书的作者也是如此,成长过程中的经历,让她关注少数族裔、妇女儿童、药物成瘾人群等弱势群体,目标明确,致力于改善公共卫生和健康服务。

与国外同行相比,中国公共卫生人讲述的故事太少了。数十年来,我国控制血吸虫病、天花等流行,消灭脊髓灰质炎流行,在全球率先消灭丝虫病,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标准,基本消除克山病、大骨节病等重点地方病,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近80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显著下降。

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这些都是享誉世界、彪炳史册的公共卫生创举,从“东亚病夫”到健康中国,几代人付出了艰辛努力,感人肺腑、气壮山河。

这些成就的背后,一直安顿着那些我们未曾谋面,却从文章、书信以及友人处相识并敬仰的灵魂。讲述每个人的公共卫生之旅,汇聚出的就是民族、国家、人类进步的福祉华章。

(本文为《生命线》一书推荐序,有删改,作者系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教授)

《医学科学报》 (2023-12-15 第12版 人文)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