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兆昱 李晨阳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1-17
选择字号:
乔杰:培养女性科学家需多方合力

乔杰

◎本报见习记者 王兆昱 记者 李晨阳

近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乔杰作为女科学家代表之一作主旨演讲。会后,乔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自己对新时代婚育问题的看法。

记者:你在论坛上提到了PGT技术,可以向公众科普一下吗?

乔杰:PGT,全称是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即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技术于1990年开始应用,最初只能诊断少数遗传病,发展到今天已经可以诊断几百种单基因遗传病。

PGT技术还能把单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疾病检测结合到一起,产生一些新的连锁分析方法,从而在植入前的胚胎上对以前无法诊断的遗传病进行诊断。这让更多家庭有了孕育不携带致病基因的孩子,保障下一代健康的可能。

记者:PGT技术对某些特定的群体是否更有意义,比如一些高龄夫妇家庭?

乔杰:PGT技术主要面向有遗传病的家庭,而非高龄夫妇,所以我一直呼吁,尽量在最好的年龄生育,且最好是自然生育。

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是21岁到35岁。35岁后,女性生育率会出现陡坡式下降,40岁以后就更明显,而45岁之后生育概率就非常小了,不到1%。

虽然男性的生育年龄更长,但随着年龄增长,也会出现精子数量减少、质量变差等问题,生育的孩子患孤独症等疾病的概率会增加。

从治疗方面讲,越年轻越好。女性在孕育过程中承担的风险,如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早产等与年龄有关。要想下一代健康,在适当的时间孕育新生命是非常关键的。

人类的繁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们呼吁,无论男女,都应当早点了解生理知识、早点完善人生计划。

记者:作为妇产专家,你如何看待“不婚不育保平安”这样的说法?你认为新时代女性的生育观有怎样的转变?

乔杰:对女性而言,孕育、生产、哺乳等过程,肯定是很辛劳的,但从生理角度来讲,这个过程让女性全身器官进行了一次重新整合,经过锤炼后的器官耐受度更高。所以女性虽然很辛苦,但平均寿命更长。因此,生育对女性的整体效果是积极的。

每个个体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首先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记得我生完孩子后很忙,不修边幅,把精力更多放在孩子身上。我的学生就问我:“老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你觉得值得吗?”我想了想,回答他们:“老师觉得特别值得,因为现在的辛苦是可数的——几天没睡觉或少买了两套漂亮的衣服,但是获得的快乐是不可数的、是巨大的。”

记者:你认为顶尖女性科学家的培养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乔杰:虽然男性和女性同样接受教育,但在孕育胎儿,以及孩子成长期,母亲可能付出得更多,对职业生涯产生影响是难免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延长产假、生育假,发放生育津贴或补贴金,开展普惠托育服务等。在科研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优秀青年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放宽了对女性申请者的年龄限制。

女性要自强不息。另一方面,丈夫也一定要休产假,在家照顾孩子,了解怎么分担家务、照顾小孩,未来更多地参与育儿。

记者:国外很多科研机构提倡多样性,要求女性研究人员必须占一定的比例,相应地放宽一些录取条件,你认为这样的宽容对女性事业的发展是好是坏?

乔杰:我觉得有一部分女性不需要宽松的条件,她们就能够达到标准。但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讨论,有些工作给女性相对的照顾是应该的。毕竟目前为止,男性十月怀胎是非常不现实的事,女性作为母亲需要承担的责任很大,孩子对妈妈的依赖也非常强。所以社会应该给予女性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这种照顾不仅是对女性个体的照顾,更是对家庭、对社会发展的照顾。

记者:你对即将进入科研领域,或者已经在科研领域奋斗的女性有什么建议或鼓励?

乔杰:我的学生里女孩子更多,我鼓励她们:女性要想生活得幸福,就要自强不息。你要选择一份喜欢的工作,然后持续地为之投入,这对家庭也是一样的。我们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

记者:你有没有崇拜的女科学家,她身上有什么品质让你敬佩?

乔杰:我身边有一位特别让我崇拜的临床科学家,就是张丽珠教授。我一毕业就跟随她学习,她的严谨、坚持、严厉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她的睿智、幽默,她对家庭的关注以及对孩子的培养,也让我一生受益匪浅。

她的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有祺,夫妻一直都互相支持。在张丽珠老师从医从教60年的庆祝会上,唐先生完全是一个配角。不管是张老师的学生、朋友,还是唐先生的学生、朋友,他们在聚会的时候都在说张老师帮助了多少人,她对建立辅助生殖技术的贡献,她改变社会对生殖医学的认识,以及她当年作为妇产科医生时救治的病人。这些事迹和人让我们觉得,只要坚持,也能像张老师一样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医学科学报》 (2023-11-17 第2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