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11
选择字号:
代表委员热议“医”事

曹晓风

打造基因编辑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曹晓风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虽然在动植物基因编辑技术研发和应用上居世界前列,但原始专利严重缺乏,核心专利及底层技术大多被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垄断,产业安全面临严重挑战,加快推动基因编辑基础研究是国家发展和战略布局的迫切需求。

由于基因编辑在生物遗传物质编辑方面的精准、快捷等特点,基因编辑已成为当前生命科学领域备受瞩目的颠覆性技术。目前,国际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并在医药、健康、农业、工业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已成为生物技术领域世界各国积极布局和激烈角逐的竞争制高点。

曹晓风表示,当前,基因编辑正朝着两个方面飞速发展。在基础研究方面,包括基因编辑工具的机制研究、模型建立、原始创新研发以及现有编辑工具的优化等;在技术应用方面,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实现更深层次的技术飞跃,推进产业落地,搭建以基因编辑技术为支柱的生物经济。

我国对基因编辑研发高度重视,已将其列为“十四五”时期重点攻关目标。今年1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价指南(试行)》,为推动基因编辑应用铺平了道路。

曹晓风介绍,目前国内多家单位正在加快组建基因编辑技术中心和实验室,推动我国基因编辑技术产业化步入快车道。但国内基因编辑领域的布局大多聚焦于产品驱动的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缺乏对基因编辑工具的基础研究和底层技术原始创新,难以彻底扭转核心技术和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曹晓风指出,我国亟须突破西方国家对核心专利的封锁,实现基因编辑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高水平发展,完善基因编辑研究和应用领域系统布局,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她建议,强化基因编辑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整合国内优秀科研团队,打造研究方向齐全、应用链条畅通、资源积累丰富的“基因编辑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大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聚焦动植物、微生物、重大疾病及现代农业等多个研究和应用维度,深入开展基因编辑分子机制研究、可编程核酸酶结构解析、新工具挖掘、递送和编辑新技术研发;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的基础研究成果产出,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产业化应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命健康和生态安全。

霍勇

县域医疗急救和应急救治体系亟待加强

霍勇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教授

目前,县域医院承担重大疾病诊疗重要任务,院前急救是急危重症救治的关键环节,建立高效、快速的急救体系是缩短救治时间、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抓手。现阶段我国县域急救体系尚不完善,在制度流程、资源配置上仍需改进,存在院前急救时间长、救治流程不规范等问题。

因此,完善我国县域急救体系建设是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实现健康中国、乡村振兴中全面健康要求的工作重点之一。

霍勇表示,我们必须在政策支持下统筹资源,通过优化急救网点布局、提升医务人员救治水平、完善设备配置、搭建互联互通信息化平台等多种举措,建立高效、快速、规范、覆盖全域的急救网络,提高医疗救治和应急救援的能力。

据了解,现阶段我国急救中心的运行模式主要分为独立型、指挥型和依托型,各有优势与短板,大部分县域急救网络属于依托型,依托县域医院,调度能力有限、急救站点少,对于患者拨打120或下级医院要求转运患者的情况,大部分急救车从县域医院出车、往返路程耗费大量时间,使患者院前转运时间延长,影响患者预后。

另外,急救中心缺乏规范化的院前救治流程,救护车只发挥了转运患者作用,未能体现救护能力,院前诊疗干预有限,未能体现院前主动救治能力。

部分县级医院急救车设备老旧、不全,不能满足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监护的需求,同时缺少远程网络传输设备,不能实现院前与院中的互联互通、数据实时共享,影响患者的救治流程。

院前急救人员包括基层首诊单位医务人员及120出车人员诊疗能力不足,缺乏抢救及疾病基础救治能力。县级医院医护人员缺乏,不能提供有效的应急服务。

基于以上现状,霍勇建议从以下四点着手解决问题。第一,加大政策支持,优化资源配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发布急救体系建设相关政策文件、明确实施路径、依托县域医院为主体和乡镇卫生院为网点,建立县域指挥型急救中心,构建高效、快速的急救网络建设,加大人力、资源、技术投入。

第二,优化救护车网点布局和加大投入,缩短患者转运时间。各县域医联体综合考量服务人口、急救医疗资源、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等因素,因地制宜优化创新急救网络运行模式。

针对急危重症救治的时间紧迫性特点,可在乡镇卫生院积极推进急救站点建设,发挥基层医疗机构院前急救能力,建立县域指挥型急救中心,形成从县域医院急救中心到乡镇卫生院急救站点急救网络,根据就近原则加快120出车及患者转运速度,同时严抓调度指挥,实现就近急救转运。

第三,开展人员培训,提升院前基础救治能力,优化救护车设备配置。针对救护车院前救治人员开展规范化职业培训,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平台,采取集中培训、上级带教、驻院学习、模拟演练等方式推广有效诊疗技术,提高救治员对各种急危重症的应急救治能力,对于考核合格者,颁发救治员职业证书。

同时,更新完善救护车设备,使其满足急危重症救治需求,如配备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设备等,并定期更新必需药品。

第四,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院前院内信息互联互通,提升救治效率。搭建远程信息传输平台,实现患者信息院前院内互通,实时共享检测数据及救治情况,便于院内医院人员为120院前人员提供诊断信息、救治干预指导,提升患者救治效率。

《医学科学报》 (2022-03-11 第5版 封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